孫麗敏

摘 要:“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定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途徑解決問題。
關鍵詞:數學學習心理;運算能力;課程標準
“運算能力”是新課標十大核心詞中的一個,這說明運算能力在小學數學中的重要地位。新課標講“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定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在數的運算方面,第一學段(1~3年級)的教學目標有: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和表內乘除法,會口算百以內的加減法,這是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學習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一位數乘三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以及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到了第二學段(4~6年級),在數的運算方面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會口算百以內一位數乘、除兩位數;能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會分別進行簡單的整數、小數、分數(不含帶分數)四則混合物運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
可見,每一學段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小學階段運算基本要點有:低年級——百以內的加減法,簡單的乘除法,側重兒童的思維特點;中年級——整數與小數的四則運算,側重算法與算理;高年級——分數的四則運算,側重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所以說運算貫穿于小學階段始終。
一、教師要把握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過程
(一)根據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兒童學習數學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1)操作實物,通過自己或者他人對具體實物的玩弄,借助具體的動作直接認識數學對象的初始形態;(2)形象表象,通過腦袋里想動作操作或者畫出圖像直觀形象地認識和理解數學對象。如,我們進行29+8這樣的兩位數加一位數加法算式,求結果是怎么得出的?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把你的計算過程擺一擺、畫一畫、寫一寫。生1:先給8找伙伴2,再用27+10=37;生2:用擺小棒操作;生3:畫圖操作,原來2捆+1捆+7根=37根;生4:計數器上十位上是2,個位上是9,在個位上撥8個是17,滿十向十位撥1個,個位是7個。
再如,在教學24+196=( ),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操作實物或畫圖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畫出來。教師可提示學生將加法豎式與計數器聯系起來,豎擺小棒演示出24+196的計算過程:
(二)根據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過程,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兒童學習數學要經歷兩個過程:(1)抽象符號,利用數學語言(比如文字、算式、符號、公式等),抽象地描述和刻畫數學對象和生活事物;(2)邏輯關系,從數學的角度,深層次揭示數學對象背后的含義,將相關對象聯系在一起。再如,29+8=( ),預設學生有兩種方法:A:29+1=30 30+7=37;B:9+8=17 20+17=37。教師需要提問:A與B兩種算法哪一種更接近豎式?再如,通過29+8=37可以產生變式:37-8=29,37-29=8或通過算式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進行一式四題的運算,從而尋找到簡便方法。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具體措施
(一)堅持課前三分鐘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應具備較強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每天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類型的口算題目,并將個人表現與小組評價掛鉤,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筆算是關鍵,重視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小學階段大部分數學題都要求學生通過列豎式的方法進行筆算。究其原因:在計算時,有的學生特別粗心,有的學生容易將運算符號看錯,有的學生對于20以內的進、退位加減法不熟、九九乘法口訣表運用不熟,導致學生運算速度慢、正確率低,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進行算理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多體驗,尋找合適的方法,積累錯題,找出錯誤的原因,提高計算正確率。
(三)增強簡算意識,提高計算的靈活性
簡算是依據算式、數據的不同特點,利用運算定律、性質及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使計算的過程簡化、簡潔的計算方法。教師要經常帶領學生總結一些常用的簡便計算方法,并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簡算練習,讓學生在計算實踐中體驗簡算的意義、作用與必要性,強化學生自覺運用簡算方法的意識,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和正確率。
總之,教師最終的目標是落實培養運算能力,幫助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師生共同努力才會收到學生運算能力真正提高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曾信民.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J].課程教育研究,2016(19).
[2]李長慶.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科學導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