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世界的語言,美妙的旋律能打開聆聽者的心靈之門。在音樂的世界里感受悲喜、體會快樂,無論你是不是一位歌者,都能從音樂的世界里獲得美好的體驗,這就是音樂自身的魅力。當前素質教育正在不斷深入開展,音樂課作為一門極富創造性和快樂的課程,深受學生歡迎的同時,也擔負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重任。新課程改革對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嚴格的要求,良好的音樂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塑造積極向上的情感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音樂教學逐步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且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關鍵詞:素質教育;審美觀念;人生觀;愛國情感;想象力
高爾基曾說:音樂是人體的靈魂,人生爆發的火花。可見音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性。音樂無國界,幾乎沒有任何一種語言可以像音樂一樣在旋律響起的那一刻,直擊人的心靈,與內心的情感產生強烈共鳴,無論這旋律是喜悅還是悲傷,是歡快還是低沉。音樂帶給人心靈的享受、精神的陶醉。美妙的音符,婉轉的旋律,帶給人不同的感悟。低婉沉郁的古箏,帶你回到金戈鐵馬群雄爭霸的古老年代;叮叮咚咚的琴聲,帶你漸入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境;深情的二胡,帶你體會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孤寂。音樂在人的心靈世界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發揮音樂怡情養性陶冶情操的作用,通過音樂教學的熏陶和感染能夠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開展和新課程理念的推廣,音樂教學在逐漸改善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人文素養的提升,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良好的音樂教學能夠塑造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的養成,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一、優美的音樂作品塑造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音樂是心靈的使者,用音樂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在他們的內心世界播撒美的種子,收獲美的果實。加強學生的藝術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而音樂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音樂作品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美妙的音符能打開學生聆聽美的耳朵,優美的樂曲可啟迪學生感受美的心靈。
1.通過音樂作品打開學生聆聽美的耳朵
音樂課是深受學生歡迎、喜愛的課程,無論是活潑開朗的學生,還是內向安靜的學生,都能在音樂課上找到快樂。現如今,流行音樂,特別是歐美歌曲、韓國流行歌曲充斥音樂市場,占據了青少年學生視聽的主流,很多孩子對民族音樂失去興趣,認為老土、不夠時尚,在這種情況下,音樂教材上的經典歌曲很難引發學生興趣,更不用說爭相傳唱了,因此,在教學歌曲《祖國祖國我愛你》時,不單單注重對學生唱歌技能的教學,而是通過展示歌曲的相關信息,例如,曲作者、詞作者以及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等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此歌曲的創作來源和它背后包含的故事,學生對歌曲的背景知識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在情感上多了理解與自己的想象,因而能夠逐漸摒棄從前的態度,靜下心來領略、聆聽每一句歌詞所傳達的感情,每一個音符所代表的含義。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了學生聆聽美的耳朵,在逐漸欣賞歌曲的過程中,學生也慢慢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學會了聆聽美、欣賞美。
2.通過音樂作品培養學生感受美的心靈
音樂作品中滲透著創作人想表達的情感與理想,通過音樂教學,浸潤學生的心靈世界。慷慨激昂的《紅梅贊》,讓學生從心底里感受革命歲月的艱辛與光榮歷程,讓他們感受革命先輩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地追尋革命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而作出的英勇犧牲,產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正能量;一首《每當走過老師窗前》,溫暖舒緩的旋律響起,樸實無華的歌詞唱起,唱出了老師的默默耕耘,為了學生的無私付出而不求回報,多少濃濃的謝意和感恩從學生的內心涌起,讓他們從心底里懂得了師恩之偉大,師恩之無私,將對老師的敬愛揉進深情的歌聲里;美好的春天萬物復蘇,草長鶯飛,當師生唱起《春之歌》,優美的表達出春天的無限希望,“春天春天你在哪里,歡樂的鳥兒在歌唱你,盛開的鮮花在迎接你,忙碌的蜜蜂在追逐你,幸福的大地在擁抱你……”,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二、豐富的音樂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一生中最寶貴、最天真爛漫的時期,也是形成影響其一生成長發展的人生觀的重要時期,正確的人生觀將為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作重要鋪墊。一堂好的音樂課,不僅能夠帶給學生快樂與美的體驗,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音樂課教學不再局限于對音樂技能、技巧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正確人生觀的養成,豐富的音樂知識結合教師的匠心獨運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音樂教材像一座寶庫,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提供豐富的音樂知識,使學生逐漸形成積極進取、勤勞勇敢的人生態度。
1.豐富的課外知識激勵學生積極進取
少年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明天。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開展和新課改的推進,音樂課教學越來越重視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培養,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燈塔,音樂對學生的熏陶不止于書本知識,在課堂中引用豐富的課外知識,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激勵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作品曉諭中外,然而他坎坷的命運也令人嗟嘆,通過給學生講述貝多芬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被疾病纏身,甚至雙耳失聰,但仍然堅持創作,積極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創作出《第九交響曲》《命運》等一系列優秀的作品,激勵學生積極向上。類似的音樂課外知識有很多,在日積月累中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2.優秀的經典歌曲培育學生勤勞勇敢
勤勞勇敢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青少年應有的品格和人生態度,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將對學生今后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勞動最光榮》歌曲中,歌詞優美,“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造最光榮”,結合歡快的旋律,帶給學生快樂的感覺,簡單直觀的意群譜寫出最珍貴樸實的道理:勤勞、勞動最光榮,《豐收之歌》與《勞動最光榮》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結合老師的講解,為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勤勞勇敢的品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音樂教學中,諸如此類豐富的作品、歌曲,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形成發揮重要作用。
三、音樂作品賞析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音樂一直是音樂作品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賞析愛國主義音樂作品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古今中外誕生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愛國主義音樂家和膾炙人口的愛國主義音樂作品,那些真正的愛國主義音樂家,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祖國的興衰榮辱牽動著他一生的情愫,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教授學生賞析愛國主義音樂作品,能夠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他們深厚的愛國情感,特別是紅色革命歌曲,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感情形成有著重要作用,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是由我國著名詞作家田漢寫詞,音樂家聶耳譜曲創作完成的,是一首非方整性結構的長短句歌曲,歌曲的開始部分以三連音節烘托出一種緊張、凝重,沖鋒號吹響、戰鼓密集的戰斗狀態,以莊嚴肅穆的節奏表現出億萬同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屈服、不退縮,發出急切的吶喊,拯救民族危亡的沉重心情,歌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號召每一個不愿做亡國奴隸的人,奮起浴血抗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向整個民族發出警告,中華民族到了國破家亡的危急時刻,聶耳在這一句運用了全曲中的最高音,并且在“中華民族到了”之后突然停止半拍,強烈突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將沉痛萬分的億萬中華民族同胞的悲憤心情渲染到極點。通過與教授學生賞析《義勇軍進行曲》,使每位學生都能了解民族危亡的艱難歷史,警示他們不忘國恥,不懈努力,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義勇軍進行曲》之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今天,莊嚴神圣的國歌仍然激勵著千千萬萬的青少年用熾熱的愛國之情,赤誠的愛國之心,用好好學習的實際行動,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四、悅耳的音樂之聲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藝術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音樂對一個人的大腦發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從嬰幼兒時期開始,一個人能聽到的聲音種類越多,就能打通越多的腦神經元,激發孩子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音樂的世界博大精深,每一種樂器都有著獨特的聲音,優雅的琴聲、靈動的笛聲、振奮的鼓聲……還有優美的歌聲,這些美妙的聲音都能夠帶給人不一樣的視聽感覺,《吉祥三寶》是一首歡快動人的蒙古歌曲,流暢優美的馬頭琴旋律帶領學生進入一望無垠的蒙古大草原,那里牛羊遍地、綠草如茵,學生在曼妙的音符里自由馳騁、縱情想象,即使沒有真正見過大草原和牧民的生活,也在腦海中想象草原人民一家三口與牛羊為伴,與藍天白云共舞的幸福生活。有句話叫做“音樂是思維的體操”,學生在成長發育階段,如果能夠多聽、多欣賞各種樂曲,就會對孩子的神經元發育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促進孩子腦發育,所以音樂教學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以及情感、情趣的培養,更能夠對學生思維、想象力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黑格爾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音樂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抒發感情,不僅能夠讓人不由自主地悉心聆聽,而且能夠打開人心靈的大門,引發人心靈的搏動,借助于優美的樂曲和旋律激發學生對世界的豐富想象與熱愛,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里自由馳騁,發揮想象的空間。
音樂是美的化身,它不僅能夠帶給學生快樂,提高學生人文修養,更能夠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音樂教學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音樂對于學生心靈的滋養,品格情操的陶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日常的教學中一點一滴潛移默化;不似一節課一首歌簡單,而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日復一日的匠心獨運。良好的音樂教學像潤物無聲的蒙蒙細雨,在不知不覺中浸潤了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良好的音樂教學如心向大海的涓涓細流,在無聲無息中澆灌了學生的心田,讓他們從心底里生長出高尚的品格。浩瀚的音樂之海是人類文化的一塊瑰寶,偉大的音樂家們用美妙的音符、動人的樂曲欣賞這個世界,那些優美的音樂作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乘著音樂的翅膀他們學會聆聽美、感受美;豐富的音樂知識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激動人心的旋律中,他們學會積極進取,勤勞勇敢;振奮人心的愛國音樂作品賞析激發出學生的拳拳愛國之情,讓他們懂得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姿多彩的音樂之聲,帶給學生精彩的視聽享受,讓他們跟隨悅耳的聲音放飛想象,在音樂的世界里自由馳騁。
參考文獻:
[1]曹理,何工著.音樂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郭宏.讓音樂藝術教育陶冶學生情操[J].天津教育,2005(2).
[3]劉夢姬.用音樂來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J].文學教育,2009(3).
[4]邊紅霞.發揮音樂審美功效 陶冶學生道德情操[J].考試周刊,2012(33).
[5]林曉諭.在音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4).
作者簡介:鞏建偉,1968年9月生于內蒙古集寧區,1988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系,1988—2000年在集寧區第四中學擔任音樂教師,2001—2007在集寧區職業高中擔任音樂教師,2008至今在集寧區光明街小學擔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