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萍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更是思維的結果。學前兒童在與成人的交流過程中,已經初步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但在入學以后,對于學生課堂語言表達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大家都認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老師的事情,和數學老師沒有多大關系;于是我們平時的數學課堂中,老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的現象比較嚴重,這一現象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以至于出現“問而不答”或“答非所問”的現象,導致低年級學生“啞巴”數學成為一大現狀。
其實數學中的概念、法則、定理和性質都需要通過準確的數學語言來表達。因此,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數學老師在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項任務。也許,曾經的我們以為數學重“思”不重“言”的話,那么,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重思又重言”吧!不讓孩子們學啞巴數學!老師也不教啞巴數學!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們不想在數學課上開口說話,又是什么原因使本來生動鮮活的數學課堂變成了“啞巴數學”?我們先來分析其成因:
首先,數學語言不允許我們有模棱兩可的斷言,課堂上經常發現孩子們,特別是低年級孩子的數學語言使用不當,于是老師讓孩子們反復修改、不斷完善;一遍又一遍讓孩子們把話說完整,這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由于好多老師對于布置給孩子們的說一說之類的口頭表達作業沒有很好地去花時間檢查,故而大多數孩子都認為書面作業老師要檢查,所以就把書面作業完成了,而口頭任務卻選擇不去完成或者很少去完成;在應試教育的當下,孩子們和老師們都想的是怎么在每一次的測試中拿高分,至于數學課堂上的語言表達,大家都認為數學都不考口語,所以就忽略了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大多數家長在孩子完成作業時只關注結果的正確性,卻忽略了過程性的表述,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很大程度影響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再次,大多數老師上數學課時語言表達都很隨意,喪失了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很少有教師專門花時間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認為只要孩子們會做題就可以了,不需要把想法說出來,只注重機械做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孩子們對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基于低年級學生課堂“啞巴”數學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尋找策略:
1.低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多給學生“說”的機會,有意識地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向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提問,困難生回答一些難度低的問題,優秀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較強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把一些典型題的解答過程大聲說出來再進行書寫,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表達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2.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極強,每一個孩子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我們要從孩子們的這一特點出發,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老師要耐心傾聽,并及時給予鼓勵,還要讓每一個孩子認真傾聽同伴的發言,然后再讓其他孩子重復同伴的表述;老師要及時對每個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的肯定,還要面帶微笑,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3.低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還不完整,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預設一些問題來引導他們盡量把每一句話都說完整。例如,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書上解決問題大多都是用圖畫的形式來呈現的,當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題型時,老師就可以提前預設一些問題:如“樹上原來有幾只鳥?”“又來了幾只鳥?”“根據我們知道的信息可以提一個什么數學問題”;然后讓學生把剛剛一起整理的這些語言先自己練習說一說,再和同桌說,然后再指名讓個別學生說;大家再進行補充完善;雖然這樣的做法較啰嗦,但這樣做可以有效改善低年級課堂“啞巴”數學的現象。
4.低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語言素養。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數學名詞在使用時都要求能非常準確地表達,在學習這些內容時,老師必須要規范使用數學語言,并要求學生準確進行復述,在每一次的教學中,教師也要準確使用,給學生起一個示范引領的作用,促進學生準確使用這些數學名詞。
5.我們在課后要經常給孩子們布置一些說一說等的口頭作業,只要有這一項作業,我們不論多忙,都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及時檢查和評價,讓孩子們不再產生口頭作業可以不完成的這種想法,還要力爭取得家長的積極協助和配合,在家和孩子好好互動說一說作業,還要讓孩子把每一道數學題的解答過程大聲說給爸爸媽媽聽,特別是孩子容易錯的題讓他說一說過程,不再讓孩子們學“啞巴數學”。
綜上所述,學生在課堂中出現這樣那樣的表達意外也是難免的,如果教師為了課堂不出意外而選擇了不讓孩子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那么學生的語言表達就會產生困難,甚至錯誤,表達能力也會越來越差。因此,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盡可能地把學生的表達意外當成一種有用的教學資源,不斷去引領學生大膽表達,杜絕“啞巴”數學,使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演繹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