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垚
從某種程度上講,全球城市的發展,是以大都市為中心的城市發展。
比如,世界上最知名的六大城市群——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倫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的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無不是依偎著一個超級大都市而興起。
可見,作為中心的大都市的發展,對各國乃至對世界的發展,都具有中流砥柱式的意義。
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首次設立了國家中心城市,并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列入其中。這些城市,均是公眾耳熟能詳的一線城市或直轄市。
時隔多年后,2016年以來,“國家中心城市”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熱詞。國家發改委先后在文件中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以及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顯然,這三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選手”闖入公眾視野,其背后的國家戰略意味頗為明確。
從中國區域發展角度看,要更進一步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實現均衡發展,拓展發展縱深,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都是必須實現的國家戰略。
在此背景下,西部先后確立了重慶、成都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層級的發展布局,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確定了兩大支點。而武漢和鄭州的脫穎而出,則可被視為是出于解決長江經濟帶和中原城市群的戰略需要。因此,對于中西部發展來說,這幾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布局,意義深遠。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大都市,多是依海而興,如新加坡、香港、東京、舊金山、孟買、上海、倫敦、紐約等。其格局的形成,既有受益于港口和航運業之因,亦可被視為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格局變遷之果,某種程度上講,如今的世界大都市格局,正是全球化格局的一個縮影。
然而,近年來,全球經濟低迷,黑天鵝頻飛,逆全球化思潮抬頭,這些沿海大都市作為主要驅動力的全球化,亟待尋找新動能。
從這個角度看,新近關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性安排,不僅被視作中國撬動中西部發展的支點,作為地處“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節點城市,其發展如何為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亦成為一個重要觀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