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繼蕾
2012年2月,加拿大海歸、高學歷的董女士和王某結婚?;楹蟛坏絻蓚€月,丈夫向他人瘋狂借貸,總額超過1000萬元。兩個多月后,丈夫消失不見。尋找丈夫未果,2012年6月,董女士提出離婚訴訟,2014年2月被判決準予離婚。
婚姻關系存在兩年,共同生活僅兩月,董女士卻要為此付出慘重代價。離婚案結束,借貸訴訟接踵而來,董女士均被判承擔連帶責任,總金額在500萬元左右。婚前由父母出資,登記于她個人名下的一套價值300余萬元的住宅,也被強制執行還債。
董女士的經歷就是原婚姻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四條之所以廣受爭議的典型案例。該條設立初衷,是為了打擊夫妻利用假離婚來避債的現象。因此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實際操作中,二十四條讓很多離婚女性背上債務。她們大多因前夫出軌、家暴、賭博等原因離婚。離婚后,債主突然跑來稱前夫欠下了不小的債務,要求妻子還錢。
2017年2月28日,最高法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補充規定》,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強調虛假債務、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
補充規定就原二十四條新增兩款規定: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從事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中所負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法院不予支持。規定自3月1日起施行。
值得關注的是,證明資金用途及是否與第三人串通依然是舉證難點。為保護自身利益,我建議女性勇敢地簽訂婚前財產協議;婚姻生活中一旦發生債務,要明確債務由誰承擔并進行協議公證;對大額支出必須保留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