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關于創業,想先分享兩則身邊的小故事。
其一,一個90后姑娘做了一個兒童教育相關的APP,今年1月從為期三個月的創業加速營畢業后,決定關停項目,加入了后者。這個機構的理念是,加速成功或者加速死亡。
其二,跟一個眾創空間的姑娘吃米線,姑娘抱怨老板想要更多高質量的項目入駐,現在的入駐項目質量差流失率高。我不禁追問一句“有多高”姑娘嘆口氣答,“這么跟你說,基本上一年內這邊所有工位上的人都要換一遍。”
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跟創業相關的故事,這些小故事影響了你對這場發端于兩年多前的創業大潮的看法。但你有沒有想過,除了這張人為編織的臉譜,他們還可能是什么面貌?所以當跟編輯討論“創業”這個頗為宏大的選題時,我們貌似是要給創業群體畫一張素描,實則是想探尋一下究竟在這個充滿魔力的詞匯背后還會有哪些不一樣的東西。
沒有太好的策略,我們只能采用一種看似有點簡單粗暴的方法,即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覆蓋處于不同階段的創業公司,比如成功的、剛啟動的、失敗的,就好像端著一臺相機站在陽臺上,通過抓拍去定格那些行走匆忙的路人。我們前后約了十個人,試圖帶著疑問在采訪中尋找答案。
年前我們采訪了一家做人工智能交互系統的公司,他們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融資三輪,是當之無愧的資本寵兒。他們的故事從外殼上看,是一段典型的技術公司成長史。因為在大公司必須聽命于整體戰略,無法按照自己對于產品的理解和想法一直做下去,于是在技術時機成熟又遇到合適伙伴的情況下,選擇離職創業。但是工程師創業,身份變成CEO之后,需要考慮的就不再只是技術,這中間就無可避免地產生沖突。
從某種程度上說,你能看到一個角色轉變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可能之前你所不甚理解甚至反對的東西,在你行走到某個不同的節點或者位置時,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你可能已經開始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
這之后我采訪了一家馬上五歲的創業公司,他們做的是云服務,創始人個頭不大,放在人群中也并不顯眼,但他的故事卻很神奇。
他大學學的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極度極客,對計算機底層技術的熱愛無以復加,但心里卻住著一個文科生。他研究紅學,熟讀史書,會因為跟某個作者的觀點高度一致而熱淚盈眶。自小家境優渥的他對財富看得很淡,拒絕過國內外多家大公司的收購邀約,除了早年買的一套兩居室,從未做過房產投資,也從不旅游。
這是一個在外界看來生活很單調的人,但他認為自己一直生活在完美中,做著自己熱愛的事,追求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他的故事并不典型,甚至有些另類,但你會很羨慕他的狀態,因為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
還有一位創業者是做周邊采訪時認識的,他曾是阿里某研發實驗室的老大,后來自己出來創立了一家智能硬件公司。他從不接受采訪,自嘲性格內向,但在微信朋友圈里卻是段子手。他會改裝哈雷機車,喜歡做木工,喜歡在深夜一邊播放動畫片一邊寫代碼,即便只是看看他的朋友圈你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多么有趣的靈魂。創業艱苦,但是知道自己該如何取舍,該如何在不同的狀態下活得更像自己,他給了我很多啟發。
在最后的成稿中,有這么一句話,“實際上,正如人生中其他的選擇一樣,創業關乎的只是一個選擇,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情,創業賦予的也許是一個自由選擇、運用和組合價值的機會或權利。”作為創業者,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的每一個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和未來的形態,他們選擇在艱難中繼續還是放棄或逃離,是每一個人的不同的故事,但好似說的又都是同一個故事,我想這大抵也是人物類報道存在的意義之一吧,在別人的故事里更真切地面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