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兒時期人的記憶可以持續一天;兩歲的時候可以記得一年前的事情;5歲半的時候,人可以記住80%的三歲的記憶;而到了7歲半左右,童年的記憶開始逐漸消散,只能記住40%的童年生活。
“童年期失憶”
很少有成年人會記得自己幼年時期的事情,這種現象被稱為“童年期失憶”(childhood amnesia),這一觀點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10年提出,他認為人雖然成人無法記起童年的記憶,但這些記憶并未消失,只是被壓抑了。不過,現代研究的觀點則認為,由于兒童沒有精密的神經結構去構建并且保留住復雜的記憶,所以我們記不起來的童年記憶實際上已經消失了。
埃默里大學心理學家賈愛強博士曾主導過一項關于兒童記憶的實驗,他讓一組3歲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回憶3歲時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去動物園或參加生日聚會。當他們5到9歲的時候再回來測試他們是否還記得第一次試驗中回憶的事情。5到6歲的孩子能回憶起來的比例最高,年齡越大的孩子回憶起來的越少。但是年齡越大的孩子能夠記得的細節越多。
賈愛強博士的解釋是,一段記憶若需要被長久記住,那么就一定要有豐富的細節。年齡較大的孩子語言能力更強,他們能夠更準確地描述這段經歷。小孩子缺乏強健的神經處理程序,他們的大腦就像間隙很大的漏勺,記憶更容易丟失。而成年人的大腦則是一個制作精良的網,記憶碎片將不再那么容易被沖走。
遺忘真兇——神經元
為了研究神經發生和遺忘之間的相關性,多倫多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了一次測驗。首先,把一群成年老鼠訓練得對輕微的電擊環境十分害怕。然后,把這些老鼠分為兩波,一波放到一個可以踩車輪的環境中去,另一波不做改變。結果是,踩過車輪的老鼠很大程度上忘記了電擊的恐懼,而沒踩過車輪的老鼠仍對電擊十分恐懼。結論是:踩車輪運動提高了神經元的活躍度,這使得那些踩過車輪的老鼠新生的神經元可能干擾了被電擊的記憶。
研究者們又用幼鼠進行了一次實驗,同樣的實驗過程,不過幼鼠還會每天會進食一些減緩神經元生長速度的藥物。根據第一個實驗結果推測,如果記憶與神經元的生長速度有關系的話,幼鼠吞食了藥物之后,隨著神經元生長被抑制,它們應該會比沒有服藥的幼鼠記憶力好。最后,研究結果真實了這一猜想。偷走童年記憶的真兇就是“新增的神經元”。
研究者們推測,哺乳動物在成長過程中,大腦中有兩個其他動物沒有的區域在不斷地產生神經元,海馬區的齒狀回就是其中一個,新的神經元在齒狀回中不斷生成,這些新的神經元激烈地爭奪著地盤,改變預先存在的神經元連接,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嚴重擾亂了儲存舊記憶的大腦電路。大多數這些早期的連接最后會被“修剪掉”。導致其被毀壞,使這部分記憶被遺忘。
在7歲前,這場“地盤爭奪戰”尤其激烈,但隨著年齡增長,神經形成會放緩,大概在7歲左右,大腦的海馬體實現了較穩定的神經元連接,人們開始能保存情景記憶。而那些被“剪掉”的記憶,將無法再恢復了。
童年的記憶有用嗎?
如果沒有這樣靈活可塑的大腦,年幼的孩子將沒法展示驚人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所以說,那些消失掉的記憶并不是完全沒用的。
由于神經元在不斷新增,防止一些已經存在的記憶被遺忘是不太可能的,我們也許會不可避免地丟掉童年記憶。但有失就會有得,童年早期事件的記憶或許消失了,但是對人們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感知周圍的人以及認識自己的影響一直存留著。(編輯/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