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贏得資本才有經濟未來。企業如此,國家同樣如此,這是被人類經濟歷史多次證明的。
當今世界正處于經濟大轉向時代,在發達國家恢復實體經濟的背景下,定位未來的經濟優勢當然是各國政府、企業都必須重新考慮的問題,中國也不例外。毫無疑問,經濟的未來從投資開始,尤其是股權投資,更是面向創新、面向未來的關鍵性投資,誰贏得更多的股權資本,誰的經濟前景就會更加光明,也更容易占到先機。
股權資本來源兩個方面:其一是國內,其二是國際。中國要贏得經濟未來,必須從這兩個方面同時發力,重中之重在于:為中國實體經濟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不只是“政策公平”,更重要的是“利潤預期”。中國是否具備這樣的優勢?總體情況看,不能盲目樂觀。從國內看,民間投資連續6年增速放緩,更從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斷崖式下跌”;從國際看,商務部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外商投資增長幅度為負的9.2%,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負增長,2016年全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增速也僅有4.1%,遠遠低于過去兩位數的增長。
盡管今年1月份外商投資負增長有“春節”等客觀原因,但兩個事實不能忽視。第一,“特朗普政策”給中國外商投資帶來的沖擊;第二,中國金融環境惡化給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
一方面,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之后,正在實施一個所謂的“資本通吃計劃”,不僅要把全世界最好的實業資本拉回美國本土,而且還要金融資本更多地回流美國本土。為此,美國經濟政策正在尋找平衡,耶倫和特朗普的“雙簧戲”即將上演,而這個過程中,極其稀缺的產業資本、股權資本和長期金融資本必然成為全世界爭奪的焦點,這當然會沖擊中國的外商投資。所以,中國絕不能掉以輕心。
另一方面,金融市場化、自由化正在嚴重沖擊中國國內實體經濟的生存環境。現在的情況是,從老百姓生活剩余資金到實體經濟融資,這之間的交易鏈條越來越長,其間的套利交易工具越發豐富,還有資金被陷在了金融空轉的沼澤當中,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中國經濟主動性、內生性增長動力——關鍵性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盡管中央下了很大的力氣治理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但因為金融機制異化,所以成效有限,甚至還有持續發酵風險。
不僅如此,中國金融環境惡化還有貨幣政策“表面中性、實際緊縮”的問題。中性貨幣政策應當是被動性貨幣政策,其核心要義是“被動跟隨積極財政政策的需求”。財政政策需求10,貨幣政策就必須滿足10,需要20就必須滿足20;但如果積極財政政策需要20,而貨幣政策主動堅持10為中性,那不是中性,而是緊縮。假如積極財政政策對貨幣的需求是上升的,如果貨幣不予滿足,那一定會出現積極財政政策擠占民間金融資源的問題。這樣不僅會弱化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而且會進一步壓制中國經濟內生性增長動力。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