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
據媒體報道,銀監會已在制定打擊逃廢債的相關通知;中國銀協擬上半年向國務院有關部門提交打擊逃廢債工作情況報告;發改委制定的關于開展涉金融失信人員名單管理工作的通知亦有望于一季度發布。毫無疑問,圍剿“逃廢債”的態勢已然形成。
這讓人想起20世紀最后10年,尤其是1995年前后,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逃廢債”近乎瘋狂。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企業活不下去了。當年,一批效益很低、負擔很重的國有企業活不下去了,它們大量采用“金蟬脫殼”的辦法逃廢銀行債務:讓活不下去的A企業借助員工發工資、社會穩定的名義申請貸款,然后把錢當投資注入新的B公司,A公司宣布破產。那時候,銀行真慘,中央天天下文件打擊“逃廢債”,但真能阻止嗎?沒有,最后都變成了銀行的壞賬。
這樣的企業讓金融機構深惡痛絕。但如果我們不能有效鏟除導致企業不得不“逃廢債”的誘因,那“逃廢債”的情況還會繼續存在,甚至更嚴重。如果上世紀末的一輪“逃廢債”屬于國家經濟大變革、企業改革過程中優勝劣汰必然的結果,那今天的“逃廢債”則更多的是金融改革自身存在的因素導致的。
中國經濟的虛擬端和實物端發生了結構扭曲,金融規模過大,占比過高,需要占用太多的社會利潤去“贍養”。這是個大問題,金融最終需要依賴實體經濟利潤去贍養,在金融自由化大爆炸的過程中,金融極盡手段、創新手段去分配實體經濟利潤,結果已經導致實體經濟的利潤被壓縮得很薄、很薄,經不起風吹草動。而這樣的實體經濟境況對應到虛擬端、金融端,必定是貸款風險越來越大,“逃廢債”越來越多。
再從另一個角度上看,當實體經濟利潤微薄之時,金融資本為了減少風險必然大幅度縮短對企業的融資期限,而使得越來越多的錢貪婪于短期的“貨幣套利”。這就造成了中國金融短期化、套利化、投機化,企業發展必須的長期資本日益困乏。
有人會認為,“逃廢債”不過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沒有理順的結果,但這僅僅是表層因素。要不要利率市場化?當然要,但“度”在哪里?我們是不是應當為了那些“短期的利率”定價,而無度耗費有限的金融資源?我們是不是應當允許“巨額資金”去到貨幣市場基金從事貨幣套利?雖然這是“過渡期的情況”,等到利率市場化完成,貨幣市場基金則會自行萎縮。但當利率還沒有實現徹底市場化的條件下,我們該不該對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加以限制?是不是應當允許這么多的錢去搞“金融空轉”?
所以,現在談“逃廢債”的問題,中國首先應當檢討金融偏差,檢討金融為什么不能、不愿、也不敢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問題。必須認清,這不是個別企業毒瘤的問題,而是嚴重的機制性病變,如果金融背離了實體經濟需求,就會逼得企業活不下去,不得不“逃廢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