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美國是世界上創新水平最高、成果最多、轉化應用能力最強的國家。目前,美國正在加速全數字化轉型,加快培育平臺經濟和數字經濟,持續更新創新發展新模式,培植獨特創新生態系統,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商業創新、融資創新、人才激勵等方面,都有大量富有成效、可資借鑒的做法。
日前,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研究司副司張泰先生,參加了國家發改委組織的第八期政府工作人員創新領導力研討班,在美國創新要素最為密集的圣何塞、波士頓等地參加培訓,深入思科等著名高技術公司調研,集中了解美國的創新生態系統,形成了報告。從上期起,該報告分上、下兩篇,連續在《中國經濟周刊》刊發,此為下篇。
美國創新生態系統高效運轉,對確保美國科技、經濟、軍事的全球領先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美國的做法中,我們得到的主要啟示是:
第一,創新政策要具有系統性。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門出臺的鼓勵和支持創新政策的目標、任務、措施要方向明確,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有利于激發創新激情,保護創新收益,充分發揮各方面、各層次創新主體的作用。
第二,創新決策要具有自主性。企業必須真正成為創新決策、創新投入的關鍵主體,成為創新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和創新成果的主要受益者。政府的作用重在制定并實施有利于競爭的發展政策,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對企業的具體創新決策、創新活動則不能干預過多過細,不能包辦代替,避免錯誤引導。
第三,創新活動要具有協同性。創新活動涉及面廣,參與各方必須各司其職,共同追求和實現創新資源的最佳組合、高效配置,努力滿足企業和創新活動的多方面需求,特別是要充分發揮金融和資本體系的關鍵作用。
第四,創新組織要具有專業性。參與創新活動的各主體要聚焦和突出主業,集中力量提升核心業務能力,通過專業化分工協作提高創新成功率和效率。目前我國不少企業還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現象,分工體系不發達,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核心能力不強,嚴重阻礙創新活動效率提高,阻礙企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第五,創新成果要具有商業性。企業創新活動必須定位于、服務于商業成功和價值增值,創新成果要有利于增加和改善產品與服務供給,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率,提高盈利水平和競爭力,這是實現創新良性循環,形成創新持續投入能力的基礎。
第六,創新參與要具有大眾性。廣泛吸引社會各方面參與各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創新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增加知識、技能、人才的儲備和積累,在全社會形成理解創新、支持創新、服務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風尚。
當前全球產業變革與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歷史性交匯,新的增長空間和發展機遇不斷涌現,能不能抓住并有效利用這些重要機會,關鍵在于能否依靠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創造發展新優勢。我們認為,應當圍繞營造創新生態系統,使各類創新要素加速成長、融合互動,全面提高我國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我們建議:
第一,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的改革。繼續減少審批事項尤其是前置審批和備案事項,清理和規范各項涉企收費,進一步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和成本。制定有利于新興產業發展的市場規則,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堅決打破行業壟斷、技術壟斷、市場分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為創新活動創造寬松高效有序的體制機制環境。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對發展環境特別是制度創新的要求更高,要妥善處理好放與管的關系,既加強監管、依法規范,又避免限制過多、影響發展,加快研究制定適應新動能發展需要的政策法規制度。在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初期,政府的適度扶持是必要的,可以加快發育成長,降低發展風險,但必須嚴格界定扶持的范圍、條件和時限,防止過多過寬過濫,防止多重政策疊加,妨礙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

美國中小型高科技公司深受資本青睞
第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在創新過程中,政府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對創新的支持主要側重在宏觀引導和扶持,堅持不參與企業具體的創新活動,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健全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推進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網絡,鼓勵企業在不斷試錯中找準創新方向,促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發展主體。加強對企業家的培訓輔導,加快建設創新型企業家隊伍,鼓勵企業家創新和探索。支持行業領軍企業構建高水平研發機構,培育一批在高端裝備制造等支柱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加大對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培育一大批能夠成為“世界隱形冠軍”的專精特優企業。依托企業建設國家科研基地和技術創新中心,鼓勵更多科技人員服務于實體經濟或者開展創業創新,促進資本、管理和技術等要素向企業集中流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第三,積極培育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加快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重點完善天使基金、風險資本,以及新三板、中小板等股權交易市場和證券交易市場,增加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完善創新的社會投入機制,支持設立一批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研究制定支持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的財稅政策,推動股權投資基金上市融資。健全債券市場結構,加強債券產品創新,培育多層次的新經濟發債主體,滿足各種企業主體融資需求。擴大“雙創”孵化債券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債券發行規模,支持銀行開展投貸聯動試點。
第四,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建立現代產權制度,保護公共和私人財產權,加強對企業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等的保護,依法有效維護創新活動合法權益。改革科研成果評價與激勵機制,形成能夠體現智力勞動市場價值的分配導向,允許和支持科研人員適度兼職兼薪,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激勵政策,提高成果轉化分享比例,讓各類人才能夠獲得與其貢獻相稱的收入。完善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機制,解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產權歸屬問題,建立國家、機構、個人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鼓勵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實現產業化。落實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完善和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普惠性政策,擴大政策覆蓋面,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實現政府、企業、創業團隊、投資人和全社會合理共擔創新風險,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支持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創新主體交流互動,促進信息、技術和資金等在各類組織之間有序流動,形成開放合作的創新網絡和形式多樣的創新共同體。
第五,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從基礎教育開始加強創新思維和創新文化培養,全面提高人才素質和質量。一要實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堅持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特別要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二要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完善外國人居留、簽證等法規政策,采用多種人才引進方式,廣泛吸引海外人才尤其是引進海外科技領軍和拔尖人才。三要加強職業教育,形成教育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強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職業技能工人隊伍。四要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打破人才在不同地域、行業和單位間流動的壁壘,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在流動中更好地體現和實現人才價值。五要改革創新人才評價機制,逐步取消對創新人才認定中的年齡、年限、學歷、職稱等不合理硬性規定,形成以用人單位為主、以真實能力為標準的新的人才評價機制。
第六,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載體建設。推進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支持大型互聯網平臺企業向社會開放創業創新平臺、計算存儲設施和數據資源,鼓勵共享共用,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依托互聯網打造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平臺,完善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支撐平臺,大力發展新型專業研發機構,促進創新平臺向專業化、功能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實現各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提高創新成功率和效益。
第七,營造崇尚創新的氛圍環境。在全社會倡導科學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建設中國特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文化,弘揚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新、尊重人才的理念,建立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和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