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不當建筑師,轉行做電影
張末1983年生于西安,受父親張藝謀的影響,她從兩三歲就開始看電影。年齡稍大點,張末對電影越發著迷,尤其喜歡父親執導的電影《紅高粱》和《秋菊打官司》,覺得風格都特別好。
張藝謀拍攝《有話好好說》時,正好是暑假,張末一直跟父親待在攝制組里。其間,張末看到父親每天很早就要趕到現場,聲嘶力竭地調動著劇組人員,常常忙到夜里才收工,累了一天的父親面容憔悴,眼里布滿了血絲。張末暗暗心疼做導演的父親。這段經歷也讓她對電影有了與以往不同的認識,深刻地感受到看電影和拍電影之間的差距是多么大。
張末從小個性獨立,立志要干一番事業。1999年,16歲的張末只身去美國讀高中,張藝謀不放心女兒一個人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生活,委托朋友在當地找了一位監護人,女兒就住在監護人的家里。英文不好還要和美國本土學生競爭,張末壓力非常大。張末當時的夢想是考一個好大學,她認為這是回報爸爸最好的方式。
留學的日子,張末比以前更用功,每學期的考試成績都是優等,并獲得了全額獎學金。最終,她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建筑系。“那個時候比較倔,我就想一定要到一個好的學校學最難的一門課,打聽下來,所有的人都說建筑系圖書館永遠不熄燈,24小時總有學生在那里。建筑跟電影其實很像的,都是綜合性的藝術。學建筑的時候不僅要會做模型,會畫畫,懂音樂,還要學經濟學。”
父母給了張末最大的支持,“你想干啥就干啥,只要是好的。”5年的大學課程,張末4年就學完了。
但最終張末卻沒有去做一名建筑師。大三時,張末去紐約一家赫赫有名的建筑公司實習,發現這個行業不太適合自己,因為它是一個特別孤立的行業。“在學校,大家一起做一個模型,通力合作。到了現實社會中卻不是。實習時,我就很奇怪,就是每個人都躲在玻璃隔成的一個特別高的格子間里,根本看不到對方。最后我才知道每個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理念分享出去,萬一被盜了怎么辦,所以他們都是特別小心的。”
這樣的環境讓張末覺得很壓抑,這跟她理想中的建筑師完全不一樣。于是張末就給父親打電話問建議,張藝謀對她說:“其實你可以嘗試一下學導演,你基礎已經夠扎實了,再加上你又喜歡,可以現在轉行。”
后來,張末考入紐約大學電影系編導專業。這是全美排名第二的電影研究與學習的院校,十分難進,每次只招收兩個名額的中國學生。當然,之所以門檻如此高,也有它的道理,比如拿遍大獎的李安就曾在這里攻讀電影制作方面的研究生,已成大師的馬丁·斯科塞斯畢業于此,被視為中國女性榜樣的楊瀾也曾在此就讀紀錄片導演專業。
張藝謀非常希望張末“女承父業”,所以經常鼓勵她回國來發展。2009年,張末畢業后回到北京,但她并沒有立刻自己做導演拍電影,而是一頭扎進了張藝謀的劇組。“我覺得當導演一定要沉淀,一定要有足夠的經驗跟經歷才可以。”
之后,張末開始一點點積累經驗。2009年夏天,父親安排她在《三槍拍案驚奇》劇組擔任剪輯師。張末白天跟著劇組拍戲,晚上做剪輯,剪片的時候,張藝謀經常在女兒身邊盯著,不時給出一些意見,父女倆配合得相當默契。現在拍片都是用數碼設備拍攝,張藝謀總是鼓勵演員多演幾遍,反正也沒有浪費膠片之說。但到剪輯這一環節麻煩就大了,因為素材實在太多,一個鏡頭常常有幾十條甚至上百條的備選。張藝謀自己都看得頭昏眼花,而張末卻一點也不嫌麻煩,一個上百條備選的鏡頭張末初剪之后篩選到三條,她的眼光很專業,挑選出的素材幾乎都是張藝謀滿意的。
首次當導演,選擇獨自出發
2009年12月上旬,張藝謀在《三槍拍案驚奇》首映式上,對女兒的工作公開表示肯定。他以贊許的口吻說:“我覺得張末初剪很不錯,至少能省掉我一個月的時間。我現在真正覺得年輕人都成長起來了!”
《三槍拍案驚奇》之后,張末又一連進了《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歸來》三個劇組,而且常常一人身兼數職:剪輯師、副導演、字幕師、英文翻譯等。其實,之所以壓給張末這么重的擔子,張藝謀是有意磨煉、培養女兒,讓她做自己的接班人。
在《山楂樹之戀》片場,張末跟工作人員同吃同住,雖然張藝謀有廚師可以開小灶,她卻拿著飯盒跟普通工作人員一起吃大鍋飯。當時有個群眾演員曾在網上透露:“有個女領導和我們說戲的時候客客氣氣,不像有的人那樣拿著話筒對我們大聲嚷嚷。后來聽說她是張藝謀導演的女兒,真是沒想到!”
2012年,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得到影迷一致好評,其中男一號克里斯蒂安·貝爾對角色的完美理解和演繹,成為影片品質最大的保證。貝爾對導演意圖掌握明確,還多虧了張末的幫助。在這部電影中,張末除了擔任副導演、剪輯師、字幕翻譯,還擔任貝爾的翻譯,為這位大腕與劇組的良好溝通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山楂樹之戀》中,不但有張末執導的諸多鏡頭,而且片中的漢譯英全由她一手包辦。張末成了張藝謀的得力助手。
2013年冬天,張末讀了根據網絡熱門小說改編的劇本《28歲未成年》,覺得挺有趣,于是就產生了將其拍成電影的想法。經過運作,拿到有關版權后,制片方最終確定,影片由張末執導。
由于拍攝《金陵十三釵》時就與“謀女郎”倪妮熟識,挑選自己處女作的女主角時,張末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倪妮。張末這樣評價倪妮:“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她的可塑性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張末馬上找到倪妮和她談此事。看完劇本,倪妮覺得由她扮演大、小涼夏——28歲和17歲兩個階段的形象,表演難度不小,挺有挑戰性。于是二人就和編劇一起開始進入創作階段,聊自己對人物的感覺,人物的性格,然后不斷對劇本進行調整,倪妮還主動找來原著看,一步一步進入到后面的狀態。
有趣的是,經過兩年的改編,劇本已經和原著差別很大,保留的只有小說和主人公的名字,以及小說中所表達的思想:用17歲的心態解決28歲的問題。
張末執導的這部奇幻愛情喜劇電影,講述了生活一團糟的28歲女青年涼夏,宅在家里,放棄了自己辦畫展的夢想,一心想和曾經給過她允諾的男友結婚,但男友正在事業的關鍵期,不想過早成家。她在閨密的慫恿下逼婚,結果卻以失敗告終。遭遇感情重創即將崩潰時,郁悶的涼夏有天看電視廣告,上面推銷一種可以讓人獲得青春活力的魔法巧克力,她買到吃了后,“心智”竟然回到17歲。在“17歲”的年紀,她愛上了一個年輕的愛飆車的帥男。在和“自己”的博弈中,涼夏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逐漸走出了感情的束縛,找回了自我。
《28歲未成年》于2015年11月正式開機拍攝。電影中倪妮扮演涼夏,與霍建華扮演的高富帥茅亮、王大陸扮演的機車少年嚴巖以及馬蘇扮演的閨密白曉檸,上演了不少暖心又搞笑的故事。
表演的時候倪妮要在兩種性格之間轉換,經常是前一秒還是28歲,下一秒就變17歲了。倪妮說,表演方面主要靠眼睛,很多時候你可能沒有太多表情,但是你的眼睛會傳達很多東西。如何一秒轉變呢?“小涼夏眼睛都是亮的,因為她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跟欲望,有夢想,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可以做很多事情。這個方面是很微妙的。”
與父親一起征戰賀歲檔
對于女兒首次當導演,父親張藝謀是全力支持的,并在百忙中親自擔任電影監制一職。女兒拍處女作,張藝謀擔心她壓力太大,就用自己的方式給她減壓。他說了句很逗的話:“你再怎么拍,估計也達不到我的成就,所以你就按自己的路走吧!”沒想到,這讓張末一下子從“張藝謀女兒”的魔咒中解脫了出來。
首次獨當一面做導演,張末感到了任務的艱巨性,面臨不少挑戰。“統籌管理所有的部門任務艱巨、壓力很大,所幸演員們都非常出色,我們拍攝周期特別短,經常忙得連軸轉,冬天拍攝又特別冷,每天的拍攝時間都是13~14個小時,有時候是15~16個小時。可是大家依然毫不懈怠,沒有一點怨言。”演員們的敬業精神,令張末頗受感動。
在做導演的同時,張末還承擔了剪輯指導的工作。張末干起活來常常連飯都忘了吃,這一點跟父親張藝謀特別像。對于張末的拼命,倪妮看在眼里,她說:“我們每次拍完素材她回去要剪要看,戲量又比較大,末末姐經常加班到深夜,每天只睡幾個小時,而且天天到現場精力還特別充沛。”
張末的吃苦、打拼,來自于父親的言傳身教。2000年寒假,張末從美國回到西安,當時張藝謀正在東北拍攝電影《幸福時光》,她去劇組看望爸爸。張藝謀指揮一班人馬正在緊張地拍攝外景,雖然穿著厚厚的棉衣,但還是凍得瑟瑟發抖,過度疲勞使他眼周圍都是黑暈。熱淚一下子從張末的眼眶里滾落下來,覺得父親是值得自己一生學習的榜樣!
《28歲未成年》拍攝完成后,霍建華、馬蘇等演員對張末贊不絕口,夸獎導演內心細膩,盡管拼命工作,但私下親切又有耐心。
張藝謀稱贊女兒很懂得和演員溝通。張末說,正是在父親劇組中積累的經驗,才讓她在獨立擔任導演時,能更好地掌控全局。
2016年11月16日,《28歲未成年》最終版剪輯完成。“老謀子”看完后,覺得這個故事講得挺完整,倪妮的演技也有很大突破,整體來說他挺滿意。
這是張末導演的首部電影,上映時間又與父親導演的電影《長城》很接近,“老謀子”和“小末子”這對父女一起征戰賀歲檔,這在中國電影界非常罕見。張末也笑著說:“這樣的機會應該絕無僅有,是一場聯歡。”
2016年12月9日,《28歲未成年》終于在影迷的千呼萬喚中公映。有趣的是,在此之前,片方特別制作了一組城堡版海報,霍建華、王大陸變身國王與騎士,二人全力出擊只為爭奪公主倪妮,馬蘇則扮成女巫出謀劃策,兩大男神各展魅力,攻勢猛烈,令人忍俊不禁。
隨著影片的正式上映,觀眾口碑也一路飆升。這部清新有趣而不失深層內涵的女性成長電影勢如猛虎,引爆賀歲檔觀影狂潮。觀影之后,一位女網友評價說:“我是學音樂的,為了家庭和孩子,放下琴許久了。我覺得要重新找回丟失的那個自己。”一名觀眾說:“不論是17歲的單純還是28歲的現實,都需要心懷熾熱,平靜勇敢地接納,內心永遠年輕,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張末認為自己做導演和父親有很大差別,“他表現的是大環境的壓抑,而我的主題是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困境。”
初戰告捷,張末很激動:“我要向我父親致敬,沒有我父親這些前輩,我也到不了這里,當不了導演。”
張末還說,也許不少人會覺得,“星二代”闖蕩演藝圈有天然的優勢,但真的要成就一番事業,路還得靠自己走。近年來,一些“星二代”闖禍甚至連累父母出來道歉,也給人以警醒:如果自己不上進,父輩的名氣和資源也阻止不了自己演藝事業的一敗涂地。就像郭德綱所說,“星二代”只有努力爬到頂峰,才能真正接過父親的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