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
幾個月前,我患了一場重感冒。周末,兒子在家寫作業,他看見我拖著病體還忙來忙去,就跑過來要幫我掃地。我怕耽誤他學習就拒絕了:“兒子,你學習吧,這點活媽媽能干,你好好學習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心了。”見我這么說,兒子似乎有些羞愧,說道:“好吧,我去學習。”從那以后,兒子學習沒以前專注了,每次看見我在忙家務,他就匆匆地躲開。
去年暑假,兒子因為學習成績優秀獲得了一次去外地參加夏令營的機會,但他卻不想去,想參加學校的計算機班。我一聽就急了,告訴他這是多么難得的一次活動,很多同學想去都去不成,這是榮譽。可任我磨破了嘴皮,他執意不去。我越想越生氣,情緒激動之下指責他:“媽媽把你養大多不容易,省吃儉用地供你上各種補習班,不就是為了你更加優秀嗎?夏令營這么好的活動都不參加太可惜了!”我一邊說一邊抹起了眼淚。見我傷心難過,兒子很內疚,慚愧地低下頭,他說:“媽媽,我錯了,我聽你的話去參加夏令營,你別傷心難過了。”
一次,我偶然聽到他和好朋友打電話聊天時談起了這件事,他懂事地說:“我不想去夏令營,但我不能讓媽媽傷心難過,計算機班我可以以后再參加。”
兒子的話讓我陷入了深思,他為了不讓我傷心才無奈選擇去參加夏令營,我用孩子對父母應該孝順讓他內疚,其實何嘗不是一種倫理道德“綁架”。
平日里,我們總喜歡用倫理道德讓孩子放棄自己的愿望和喜好。為了不讓父母傷心,孩子失去了選擇自由的權利,承擔了不該承擔的情緒,思想上也背上了沉重包袱。為逃避內疚,孩子變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怎會有快樂可言。
深深的思索之后,我決定給孩子快樂和選擇的自由,不再用倫理道德“綁架”孩子。
當他小學畢業面臨擇校的時候,是上離家很遠的一所重點中學,還是去一所離家不遠的普通中學呢?我決定這次給兒子充分選擇的權利,只要他感覺快樂和輕松。兒子對此很高興,長長舒了口氣:“媽媽,謝謝你沒有給我增添心理負擔。”兒子幾經權衡去了普通中學,但我們尊重他的選擇。他信心滿滿地說:“媽媽,你放心吧,是金子在哪兒都發光,我成績不會差的,我一定會是你最優秀的兒子。”我欣慰地笑了。
家長與孩子之間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不要用倫理道德去“綁架”孩子,“綁架”他們的心靈,讓他們陷入對父母的深深內疚,從而失去了自己。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可取。家長應該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尊重孩子的意見,從而建立一種平等的親子關系,讓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更和諧、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