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明建
孩子有了過錯,難免要受到父母的批評,有的甚至受到懲罰(如打、罵、限制行動等)。我認為懲罰孩子是不足取的,而批評卻是應該的,這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這個“琢”,就包括批評在內。但是,批評是門學問,必須講究策略和方法才能取得效果。下面幾點是在批評孩子時應注意的。
1.掌握批評時機。如有可能,應盡量立即批評。也就是說,在孩子發生過錯的當時當地進行批評。切莫時過境遷,到以后想起孩子的過錯“太氣人”“太可恨”時再批評。孩子不同于成年人,犯錯誤后容易很快就忘了,延遲批評會使孩子感到糊里糊涂,不明原委,很難使孩子把你的批評與他的過錯聯系起來。另據研究,立即批評作為“條件刺激”可使孩子形成較深的印象,效果較好。
2.避免批評后獎賞。不少父母在對孩子批評之后,看到孩子流淚就又后悔或心疼起來,或者父親給予批評,母親唱反調,過后對孩子分外關心,又給糖果,又拿點心,這往往使孩子把原來的批評和過后的獎賞聯系起來,使“批評刺激”變成了“安慰性的獎賞”,而使批評產生不了應有的效果。另外,這種做法也會表現出前后矛盾或父母意見分歧,易使孩子是非不明或對父母產生親疏心理,這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是不利的。
批評后應為孩子提供一個可接受的其他選擇。據心理學家研究,孩子的錯誤行為可能受到一種強烈的“驅力”所支配,而大人對其進行嚴厲批評,“驅力”得不到滿足,于是他會處于一種特殊的沖突狀態之中:他既想滿足這種“驅力”,但又懼怕批評或怕挨打。孩子長期地或反復地出現“沖突狀態”,就可能導致發生神經官能癥及其他身心疾病。比如,一個男孩總想吃糖果,因為糖是甜的,對他有吸引力,父母不在時他竟然大量偷吃,這無疑是對身體有害的,可能受到父母的批評。但在批評后,應當為孩子提供一個可接受的其他選擇,讓他懂得多吃糖有害,但不是從此不讓他吃,而是有節制地少吃。這樣給孩子以出路,既能使他不做錯,又能滿足其“驅力”。為孩子提供可接受的選擇,關鍵是“可接受”三個字,這就需要父母們細思量。
4.批評不宜過多。提倡輕微批評或適當批評,不能進行打、罵、恐嚇等懲罰。這是因為,懲罰或批評過度往往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例如,一個大男孩打了小女孩,父親嚴厲懲罰了大男孩,在懲罰當時迫于壓力,大男孩不敢打小女孩。但過后,他會因受到父親的懲罰而恨小女孩,再遇到她時大打出手。輕微批評,會讓他找不到再去打小女孩的借口了。事實證明,輕微批評或適當批評,對孩子改正不良行為是有效的。一些心理學家指出,過度批評及嚴厲懲罰反而會增加孩子錯誤行為在他心目中的可取性。也有人指出,過度批評及嚴厲懲罰會增加孩子的消極情緒反應。過頻的批評也是不明智的,可能造成孩子的“麻木狀態”,孩子會不以為然,左耳聽,右耳出,使孩子變得更頑皮。
5.批評的時間不宜過長。開始時以批評為主,接下來是以講道理為主,道理講清楚即可收場。不能連續不斷地、長時間地加以批評。即使是輕微批評也不可搞持久戰。因為持續批評會加重孩子的緊張心理,時間愈長,心理壓力愈大,將會使孩子感到拘束,進而對父母及家庭冷淡,影響兩代人之間的感情。另據研究,孩子受到持續不斷的批評還會產生自卑心理,形成“退縮反應”,遇事不敢向前。這種孩子在長大成人后多缺乏自信心,少有競爭意識,常會甘居中游,不求上進,當然更談不上什么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