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震乾+周興根+孫克新


摘要:以4個從日本引進的優質食味粳稻品種(系)為供試材料,設置0、150、225、300 kg/hm2等4個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對產量和蒸煮食味品質的影響,并對產量與蒸煮食味品質指標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產量隨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最大值出現在225 kg/hm2施氮水平。(2)米飯外觀、黏度、平衡度、食味值隨施氮量的增加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在高氮時下降比較明顯,而硬度隨施氮量的增加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相較其他3個品種(系),EH3蒸煮食味品質對施氮水平表現遲鈍。(3)產量與食味值、外觀、黏度、平衡度均呈顯著負相關,但與硬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4)在高產所需的氮肥條件(225 kg/hm2)下,AP2、EH3、越光等3個品種(系)也能獲得較高的食味值,達到高產與優質食味的協調統一,可在徐淮地區推廣種植。
關鍵詞:日本粳稻;施氮水平;產量;蒸煮食味品質
中圖分類號: S511.2+20.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1-0085-03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粳稻生產規模一直呈擴大趨勢。僅1980—2001年這20多年間,種植面積就由372.7萬hm2擴大到666.4萬hm2,所占水稻比例也由11.0%提高到 23.1%[1]。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2012年粳稻種植面積已將近856萬hm2,粳稻總產量為6 444萬t,占當年水稻稻谷總產量的31.54%。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粳米尤其是優質食味粳米的需求日益增長。稻谷產量及稻米蒸煮食味品質受基因型、環境以及栽培措施等多重因素影響,其中氮肥施用量對產量和蒸煮食味品質的影響極為重要 [2-6]。張洪程等研究表明,粳稻的加工品質和蒸煮食味品質顯著優于秈稻,而外觀品質和營養品質稍遜于秈稻[7];高群山等研究認為,在一定范圍內,產量隨著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過量施用氮肥,產量反而有所下降[6];高輝等認為,直鏈淀粉含量、食味值隨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8];陳瑩瑩等研究表明,隨著施氮水平的提高,米飯的食味值逐漸降低[9];張俊國等研究認為,多數品種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米飯的硬度逐漸增加,米飯的黏性、外觀、平衡度、食味值逐漸下降,米飯硬度與黏性、外觀及食味值均呈極顯著負相關,米飯黏性、外觀均與食味值極顯著正相關[10]。王成璦等研究證實,產量與稻米品質呈負相關,雖然提高產量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質,但外觀品質、營養品質及食味值下降[11]。本試驗以4個從日本引進的優質食味粳稻品種(系)為研究對象,研究不同的施氮水平對水稻產量及蒸煮食味品質的影響,從而找出盡可能獲得高產量的同時,蒸煮食味品質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上的最佳施氮水平,達到高產與優質食味兼顧,為徐淮地區引進外來優質食味品種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4個優質食味常規粳稻品種(系),名稱分別為KC1、AP2、EH3、越光,從日本本田水稻研究所引進。試驗于2015年在江蘇省徐州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土質為沙壤土,地力中等,前茬小麥。土壤全氮含量為1.4 g/kg、堿解氮含量為112.6 mg/kg、速效磷含量為30.4 mg/kg、速效鉀含量為 85.7 mg/kg。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2因素裂區設計,以品種(系)為主區,以施氮(純氮)水平為裂區,設N0(0 kg/hm2)、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等4個施氮水平,裂區面積為8 m2,重復3 次。主區間作大埂隔離,裂區內設小田埂,用塑料薄膜覆蓋所有埂體,保證各區間單獨排灌。試驗于2015年5月30日播種、6月30日移栽,栽插密度為 28.1萬穴/ hm2,栽插規格:行距×株距 = 26.7 cm×13.3 cm,三本栽插。氮肥(尿素)施用比例為基肥 ∶蘗肥 ∶穗肥=3 ∶3 ∶4,其中穗肥分別于倒4葉和倒2葉葉齡期等量施入,磷、鉀肥施P2O5和K2O 各150 kg/hm2,全部作為基肥一次性施用。其他管理措施按常規高產栽培要求實施。
1.3 測定內容與方法
1.3.1 田間考種及實產 成熟收獲后,記錄每小區(去掉四周邊行)實收產量。
1.3.2 米飯食味值測定 將實產后的稻谷用LTJM-2099型精米機加工成精米樣品,然后稱取30 g精米樣品→淘米 30 s→加入米 ∶水質量比1 g ∶1.35 mL,浸泡30 min(浸泡時間從沖洗開始計算)→蒸煮米飯30 min→米飯冷卻90 min后測定食味值→校準食味計→稱取8 g米飯制成米餅→采用STA1A型米飯食味計(日本佐竹公司生產)測定樣品食味值(共48個基礎樣,每個樣測3個重復,取平均值)。
1.4 統計分析
以Microsoft Excel進行數據處理,采用DPS軟件進行統計及相關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氮肥水平對日本粳稻品系產量及食味品質指標的影響
由表1可知,隨著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產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N225處理下水稻產量最高。處理N300與N225相比產量下降不明顯,但與處理N150和N0相比,產量均極顯著增加,處理N150比處理N0產量極顯著增加,說明供試品種(系)產量受氮肥水平影響較大。
由表2可知,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種(系)外觀、黏度、平衡度、食味值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在高氮時下降比較明顯,而硬度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EH3食味品質各指標變異系數均低于其他3個品種(系),說明氮肥的變化對EH3食味品質影響最小,EH3蒸煮食味品質對施氮水平表現遲鈍。方差分析表明,食味品質各指標在施氮水平間、品種(系)間(除黏度表現差異顯著外)存在極顯著差異,在品種(系)與施氮水平互作條件下(除硬度表現差異顯著外)也達到極顯著差異。食味品質指標中施氮水平的F值遠高于品種(系),說明供試品種(系)食味品質受施氮水平的影響比品種(系)大。
在產量達最大值的N225處理下,各品種(系)蒸煮食味品質指標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KC1與AP2、EH3、越光相比,除硬度極顯著升高外,其余食味品質指標均表現極顯著降低,因此,在產量峰值N225處理下可先淘汰KC1。在產量達最大值的N225處理下,AP2、EH3、越光之間蒸煮食味品質各指標沒有表現出極顯著性差異,而且各指標高于或接近越光平均水平(由表2可知),鑒于越光是公認的食味品質優秀的日本粳稻品種(系),因此,可選擇AP2、EH3、越光等3個品種(系),在N225處理下,既能獲得較高產量,又能使食味品質處在較高水平上,達到高產與優質食味的協調統一。
2.2 產量與蒸煮食味品質間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4可知,引進日本粳稻品種(系)產量與蒸煮食味品質各指標之間均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硬度與食味值、外觀、黏度、平衡度均呈極顯著負相關,食味值、外觀、黏度、平衡度之間互為極顯著正相關。產量與食味值、外觀、黏度、平衡度均呈顯著負相關,但與硬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3 討論
3.1 施氮水平對產量和蒸煮食味品質的影響
本研究中,在施氮量0~300 kg/hm2范圍內,隨著施氮水平的增加,日本粳稻品種(系)產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施氮水平為225 kg /hm2處理下,產量達到最大值。這種產量隨施氮量增加的變化趨勢與高群山等的研究結果[6]基本一致。關于不同稻米品種(系)蒸煮食味品質與施氮量之間的關系,前人也做了大量研究。劉艷陽等研究認為,峰值黏度、熱漿黏度、崩解值、最終黏度、回復值、峰值黏度時間隨施氮量的增加呈顯著或極顯著下降,225 kg /hm2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質變劣的臨界施氮量[12]。趙可等認為,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硬度、黏聚型、咀嚼度、回復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最大值在 225 kg /hm2 的施氮量處理,黏著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趨勢,最低值在225 kg /hm2施氮量處理,彈性不受施氮量的影響[13-14]。陳瑩瑩等認為,稻米食味值隨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漸降低[9]。本研究以4個引進的優質食味日本粳稻品種(系)為研究對象,在施氮量0~300 kg/hm2范圍內設置4個施氮處理,結果表明:供試品種(系)外觀、黏度、平衡度、食味值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在高氮時下降比較明顯,而硬度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這與張俊國等用其他常規粳稻研究的結果[10]基本一致。EH3蒸煮食味品質各指標隨施氮量的增加降低幅度不大,對施氮水平均表現遲鈍。高輝等根據食味值對氮肥響應的敏感程度,把供試品種(系)分為遲鈍型、中間型和敏感型3種,遲鈍型品種(系)食味值在不同氮肥水平下表現比較穩定,變化不大[8]。因此,EH3適合較高氮肥條件下的保優栽培種植。在產量達最大值的N225處理下,AP2、EH3、越光之間蒸煮食味品質各指標沒有表現出極顯著性差異,而且各指標高于或接近越光平均水平,鑒于越光是公認的食味品質優秀的日本粳稻品種(系),因此,可選擇AP2、EH3、越光等3個品種(系),在N225處理下,既能獲得較高產量,又能使食味品質處在較高水平上,達到高產與優質食味的協調統一。
3.2 產量與蒸煮食味品質指標間的關系
關于產量與稻米蒸煮理化指標、外觀加工品質、蛋白質含量等之間的關系以及蒸煮食味品質指標之間的關系,前人研究較多[10-11,15-16],但產量與蒸煮食味品質各指標間的關系卻鮮有報道。本研究結果表明:產量與食味值、外觀、黏度、平衡度均呈顯著負相關,與硬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但是產量與蒸煮食味品質各指標間的關系是水稻固有的,還是由于施氮水平引起的,抑或是改變一個環境因子,它們之間的相關關系也許會發生變化,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4 結論
氮肥對于供試品種(系)的產量和蒸煮食味品質有著顯著影響。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產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最大值出現在225 kg/hm2施氮處理水平,米飯外觀、黏度、平衡度、食味值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在高氮時下降比較明顯,而硬度呈現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相較其他3個品種(系),EH3蒸煮食味品質對施氮水平表現遲鈍。產量與食味值、外觀、黏度、平衡度均呈顯著負相關,但與硬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在高產所需的氮肥條件(225 kg/hm2)下,AP2、EH3、越光3個品種(系)也能獲得較高的食味值,達到高產與優質食味的協調統一。
參考文獻:
[1]王一凡,隋國民,王友芬,等. 粳稻持續快速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 北方水稻,2008,38(6):8-10.
[2]Kim K H,Koo J Y,Hwang D Y,et a1. Variet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of gel consistency of rice flour [J]. Kore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1993,38(1):38-45.
[3]Choi M G,Jun B T,Park S H. Cultural practices for improving grain quality of rice in southern plain area [J]. Kore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1990,35(6):487-491.
[4]Cheong J I. Effects of slow-releas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rice grain quality at different culture methods [J]. Kore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1996,4l(3):286-294.
[5]Kim Y S,Hwang S W,Yon B Y,et a1.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rice quality:1.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brown rice [J]. Journal Korean Society Soil Science Fertilizer,1992,25(4):357-363.
[6]高群山,湯小蘭,周興山,等. 不同氮肥用量水平對水稻生長及產量影響[J]. 北方水稻,2015,45(6):32-34.
[7]張洪程,張 軍,龔金龍,等. “秈改粳”的生產優勢及其形成機理[J]. 中國農業科學,2013,46(4):686-704.
[8]高 輝,馬 群,李國業,等. 氮肥水平對不同生育類型粳稻稻米蒸煮食味品質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21):4543-4552.
[9]陳瑩瑩,胡星星,陳京都,等. 氮肥水平對江蘇早熟晚粳稻食味品質的影響及其品種間差異[J]. 作物學報,2012,38 (11):2086-2092.
[10]張俊國,張三元,楊春剛,等. 不同施氮水平對水稻主要食味品質性狀影響的研究[J]. 吉林農業科學,2010,35 (4):29-33.
[11]王成璦,張文香,寇洪萍,等. 吉林省水稻主推品種產量與品質的相關分析[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5):480-487.
[12]劉艷陽,張洪程,戴其根,等. 不同地力水平下施氮量對水稻淀粉RVA譜特征的影響[J]. 中國水稻科學,2006,20(5):529-534.
[13]趙 可,許俊偉,姜元華,等. 施氮量和品種類型對稻米食味品質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14,35(21):63-67.
[14]姜元華,趙 可,許俊偉,等. 氮肥水平對粳型軟米食味特征與質構特性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5,21(2):288-295.
[15]嚴長杰,陳 峰,嚴 松,等. 利用DH群體分析水稻產量與蒸煮品質的遺傳相關性[J]. 作物學報,2007,33(3):363-369.
[16]張 強,傅秀林,全東興. 吉林省新育成優質水稻品種(系)的品質與產量性狀間相關分析[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 (6):60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