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自強+姚義+謝成林
摘要:秸稈還田缽苗機插稻是選用專用的缽盤育秧,采用缽苗高速插秧機按一定的行株距有序地、無植傷地移植于大田的一項先進機插技術,是一項具有保護環境、資源再利用特點的高產、高效、輕簡稻作技術。采用小區試驗與大田示范、田間定點觀察與室內測定相結合的方法,探明了秸稈還田缽苗機插稻12 000 kg/hm2產量的生育指標,并制定了相應的超高產栽培技術規程,以期為大面積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秸稈還田;缽苗機插;生育指標;技術規程
中圖分類號: S51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1-0091-02
水稻種植機械化是水稻生產的發展方向,傳統的毯苗機插秧,秧齡彈性小,移栽植傷重,返青活棵慢,制約了機插秧的推廣應用。水稻缽苗機插,是選用專用的缽盤育秧,采用缽苗高速插秧機按一定的行株距有序地、無植傷地移植于大田的一項先進機插技術[1-2],它兼有毯苗機插秧的分布有序和拋秧稻的秧苗素質高、緩苗期短等優點,有利于水稻生產潛力的充分發揮,2012年被農業部列為12項主推農機技術之一[3-4]。秸稈還田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既能培肥土壤,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將秸稈還田與缽苗機插相結合,是探索水稻機械化生產的新課題。2013—2015年連續3年在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江蘇省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綜合展示基地”開展秸稈還田缽苗機插稻超高產栽培群體構建生育指標及其配套技術研究,并建立了超高產攻關田,2015年1 hm2南粳9108缽苗機插稻實收產量13 275 kg,1 hm2武運粳24號缽苗機插稻實收產量13 003.5 kg。在此基礎上,研制了秸稈還田缽苗機插稻12 000 kg/hm2產量的生產技術規程,為該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 產量指標
12 000 kg/hm2。
2 適宜品種
南粳9108、武運粳24號等大穗型遲熟中粳類型品種。
3 產量結構
有效穗330萬~345萬/hm2,每穗粒數150粒左右,結實率>90%,千粒質量26~27 g。
4 生育指標
4.1 秧苗期
秧齡25~30 d,葉齡5.5葉左右,秧苗整齊,苗高18 cm左右,苗基部扁寬,單株莖基寬0.3~0.4 cm,單株綠葉數≥4葉。根系發達,單株白根數15條左右,發根力5~10條,百株莖葉鮮質量45 g左右、干質量8 g左右。缽盤成苗孔率≥95%,平均每孔成苗數3~4苗。缽盤及缽孔間的成苗數、株高和粗壯度等指標差異小,秧苗整齊度高,群體生長旺盛,葉片挺立有彈性,葉色翠綠,無病斑蟲跡。
4.2 分蘗期
移栽大田后5~7 d始分蘗,25 d左右達夠穗苗,高峰苗數控制在穗數的1.4倍左右。
4.3 拔節長穗期
拔節期葉面積指數4.5左右,單莖干物質量1.4 g左右,群體干物質量5 100 kg/hm2左右;孕穗期葉面積指數8.5左右,單莖干物質量3.5 g左右,群體干物質量12 600 kg/hm2左右;抽穗期葉面積指數8.2左右,單莖干物質量3.5 g左右,群體干物質量12 600 kg/hm2左右。出穗期單莖綠葉數≥ 5.5張。
4.4 成熟期
成熟期不早衰,仍保持較大的綠葉面積,葉面積指數4.0左右,單莖干物質量6.5 g左右,干物質積累量21 750 kg/hm2左右,經濟系數0.55左右。
5 栽培技術
5.1 培育壯秧
5.1.1 育秧準備
5.1.1.1 營養土準備
結合秧田培肥,做好營養土配制。選擇菜園地或秋耕、冬翻、春耖熟化、土質肥沃、無雜草籽的土壤作營養土。床土培肥一般采取春耖前施人畜糞 30 000 kg/hm2,在播種前30 d施 45% 的氮、磷、鉀復合肥600 kg/hm2后,耖細土粒,取0~20 cm表層土,用孔徑 4~6 mm 的篩子過篩,并覆農膜使床土熟化;按1 hm2大田面積備足床土1 500 kg;落谷前7~10 d 再按每100 kg床土拌入壯秧劑 1 kg 左右,拌勻制成營養土備用[5]。
5.1.1.2 材料準備
硬盤規格:61.8 cm(長)×31.5 cm(寬)×2.5 cm(高),每張448缽孔,上部孔徑1.6 cm,底部孔徑1.3 cm,孔缽底部有自由開關的“Y”形開口,按1 hm2大田600張備盤。其他材料:備1.4 m寬細孔紗布(網孔面積<0.05 cm×0.05 cm)105 m/hm2大田,2 m寬的地膜和無紡布105 m/hm2大田;秧板需準備無病稻秸稈約1.2 kg/m,于覆膜后蓋草遮陽保溫防灼。
5.1.1.3 秧田準備
秧田應相對集中,一般以0.33 hm2左右為宜,便于運秧。選擇地塊平整、土壤肥沃、運秧方便、灌排水條件好的田塊。按照秧田與大田比為1 ∶50留足秧田,秧田必須適當提前耕翻曬垡碎土。育秧前10 d上水整地,以薄水平整地表,無殘茬、秸稈和雜草等,泥漿深度達到5~8 cm,田塊高低差不超過3 cm,沉實2 d后排水晾田。根據缽盤尺寸規格,按畦寬1.6 m、畦溝寬0.35~0.40 m、溝深0.2 m開溝做畦。要求畦面平整,做到灌排分開,內外溝配套,能灌能排能降。播種前2 d鏟高補低,填平裂縫,充分拍實,使板面達到“實、平、光、直”。實:秧板沉實不陷腳;平:板面平整無高低;光:板面無殘茬雜物;直:秧板整齊溝邊垂直[5]。
5.1.2 種子處理
浸種前曬種2 d,選用氰烯菌酯或氰烯·殺螟丹等藥劑浸種48 h,防治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等種傳病害。浸種時藥液應高出種子10 cm,每天早晚各攪拌1次。浸種后淋去藥液,在適溫條件下催芽至90%破胸露白時攤涼待播。
5.1.3 播種時期
播種期根據茬口、秧齡、機械動力和勞動力等因素綜合確定,堅持“寧可田等秧,切莫秧等田”的原則。按秧齡25~30 d推算播種期,蘇中地區麥茬缽苗機插一般于5月15—20日播種。機插面積較大的種植戶應分期落谷,根據插秧機的工作效率、數量等,分批落谷,確保適齡栽插。
5.1.4 播種量
按照每孔適宜3~4苗確定播種量,每孔播4~5粒,每盤播干種量60 g左右,用種量37.5 kg/hm2。
5.1.5 機械播種
采用缽苗機插播種機流水線定量播種。播前嚴格調試播種機,使缽內營養底土厚度穩定達到2/3孔深,按每孔播種4~5粒標準選控機器播量。播種程序為秧盤放入播種進口—播底土—播種—覆土。蓋表土厚度不超過盤面,以不見芽谷為宜。
5.1.6 順次鋪盤
擺盤前畦面鋪細孔紗布,以防止根系竄長至底部床土中導致起盤時秧盤底部粘帶土壤或斷根。將秧盤以中心線2側橫擺2盤,盤間緊密整齊,盤底與床面緊密貼合,不能吊空。
5.1.7 浸水覆膜
擺盤后,立即灌1次平溝水,水深不宜超過盤面,盤孔土充分濕潤后立即排出,以利于全苗齊苗。封膜前在板面每隔50~60 cm放1根細蘆葦或撒少量無病的稻秸稈等架空薄膜,以防地膜粘貼床土導致悶種。蓋好地膜,將四周封嚴封實,地膜上鋪蓋1層稻草,厚度以看不見地膜為宜,預防晴天中午高溫灼傷幼芽。秧田四周開好放水缺口,雨后及時清除膜上積水,以避免悶種爛芽[5]。
5.1.8 秧田管理
5.1.8.1 適時揭膜
蓋膜時間不宜過長,揭膜時間因苗因天而定。一般在第一葉出齊后(播后7~10 d)揭膜。若覆蓋時間過長,遇烈日高溫容易灼傷幼苗。揭膜時掌握晴天傍晚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
5.1.8.2 覆蓋無紡布
為了防止灰飛虱入侵傳毒,避免水稻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的發生,不噴農藥,減少環境污染,揭膜后及時覆蓋無紡布,四周用土塊壓實,在2葉1心后松去四周的壓實土塊,讓無紡布隨秧苗生長而松動自如,移栽前 5 d 揭去無紡布煉苗,確保秧苗正常生長和防蟲成效[5]。
5.1.8.3 適時化控
2葉1心期臨時揭去無紡布進行化控,每張秧盤可用15%多效唑粉劑0.06 g兌水噴施,噴霧要均勻、細致,化控結束后及時覆蓋無紡布。若秧齡較長,應適當增加多效唑用量,控制秧苗高度不超過20 cm,以利于機插。
5.1.8.4 水漿管理
揭膜后水漿管理以旱管為主,秧苗中午不卷葉不灌水。若出現卷葉,灌滿溝水待自然落干。如遇低溫應灌水護苗,天氣轉好后排水透氣。機插前5 d左右控水煉苗,以增強秧苗的抗逆能力。
5.1.8.5 肥料施用
一般在起秧前4~5 d施好送嫁肥,1 hm2 凈秧板用尿素75~105 kg兌水7 500 kg,于傍晚前結合揭無紡布補水時澆施,以增強秧苗發根和抗植傷能力。
5.1.8.6 病蟲防治
移栽前根據苗情噴施殺蟲、殺菌劑,做到帶藥移栽。
5.2 秸稈還田
前茬小麥收割時,用聯合收割機留低樁 10~15 cm收割,開動切碎裝置,切碎麥秸,麥秸長度5~10 cm,均勻分散于田面。選用80馬力旋耕機干旋秸稈全量還田,還田后灌水層浸泡3~4 d,留薄層水(田面水層以高處見墩、低處有水為準),再選用由姜堰市新科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1BMQ-230 型水田埋茬起漿整地機淀漿整平[5]。
5.3 機械插秧
5.3.1 適時插秧
秧苗5.5葉左右時及時栽插。盤土濕度需適中,否則會影響機插質量。機械插秧時,大田土壤要沉實,一般淀漿整平后沙壤土沉實2~3 d,黏土沉實3~4 d。田面高低差在 3 cm以內,機插時水層 1 cm左右。機插質量達到行直、不漏插、不漂不倒不深栽,機插后及時人工補缺。
5.3.2 插足密度
選用常州亞美柯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的缽苗乘坐式高速插秧機(行距為33 cm),將插秧機穴距調至最小12.6 cm,一般實插24 萬穴/hm2,基本苗82.5萬~90.0萬/hm2。
5.4 大田管理
5.4.1 水分管理
插秧后保持田間薄水層至濕潤護苗。插后3~5 d灌3 cm水層后施除草劑和分蘗肥,保水層5~6 d,缺水及時補給。隨后落干,沉實田土、通氣促根,整個分蘗期薄水層間歇灌溉促分蘗。當苗數達到計劃穗數80%時,開溝分次擱田,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下扎和壯稈健壯,達到適群體、壯個體,提高分蘗成穗率。幼穗分化至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間歇灌溉、干濕交替,保持田面濕潤,養根保葉,活熟到老。收獲前10 d斷水[5]。
5.4.2 施肥管理
施純N 315 kg/hm2左右,基肥 ∶分蘗肥 ∶穗肥=3.4 ∶2.2 ∶4.4。具體肥料運籌:基肥于秸稈還田前施復合肥(N、P2O5、K2O含量均為15%,下同)375 kg/hm2和尿素112.5 kg/hm2;分蘗肥于移栽后7 d施尿素112.5 kg/hm2,1周后看苗促平衡施尿素37.5 kg/hm2;促花肥于倒3葉施復合肥225 kg/hm2和尿素150 kg/hm2,保花肥于倒1葉施尿素 75 kg/hm2。
5.4.3 病蟲草害防治
5.4.3.1 雜草防治
插秧后 3~5 d,結合施分蘗肥進行化除。可選用60%丁草胺乳油2 250 mL/hm2或50%禾草丹乳油3 000~3 750 mL/hm2,結合分蘗肥均勻撒施,保持水層5~6 d,確保防效。7月10日左右視田間草害情況,若闊葉雜草較重,選用滅草松,結合紋枯病防治化除。
5.4.3.2 病害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防治主要抓好2個階段:苗期見病斑即防治,且需普防普治,不可挑治,以2次防治為宜;抽穗期防治在抽穗初期(零星破口)防治第1次,隔5 d再防治1次。為提高防效,前后用藥不宜相同,如稻瘟靈、稻瘟酰胺等可交替使用。紋枯病在分蘗期叢發病率在15%~20%、孕穗期在30%以上時,選用噻呋酰胺防治。防治稻曲病:在孕穗中后期用己唑醇對穗部進行噴霧防治。
5.4.3.3 蟲害防治
蟲害重點防治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防治螟蟲:在螟蟲卵孵化前1周用蘇云金芽孢桿菌乳劑 2 250 mL/hm2,或在幼蟲危害初期用25%的殺蟲雙水劑 3 750 mL/hm2 兌水噴霧防治。防治稻飛虱:當百叢稻飛虱蟲量達1 500~2 000頭時,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750 g/hm2 兌水對稻株中下部噴霧防治。
6 收獲貯藏
黃熟期收獲,收獲后及時曬干或烘干,含水量≤14.5%時儲存。
參考文獻:
[1]謝成林,周興濤,姚 義. 不同機插方式水稻高產群體特征及其產量研究[J]. 作物雜志,2014(3):109-112.
[2]張洪程,朱聰聰,霍中洋,等. 缽苗機插水稻產量形成優勢及主要生理生態特點[J]. 農業工程學報,2013,29(21):50-59.
[3]周興濤,謝成林,姚 義. 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缽苗機插高產群體特征及其產量研究[J]. 中國稻米,2014,20(4):29-32.
[4]胡雅杰,邢志鵬,龔金龍,等. 缽苗機插水稻群體動態特征及高產形成機制的探討[J]. 中國農業科學,2014,47(5):865-879.
[5]姚 義,謝成林. 武運粳24秸稈還田機插800 kg/666.7 m2生育指標及生產技術規程[J]. 中國稻米,2013,19(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