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煒+陳虞雯+胡宇容



摘要:通過田間試驗,研究常規粳稻和雜交粳稻直播條件下的適宜播種量。結果表明,常規稻武運粳24、雜交稻常優3號分別在播種量45.0、22.5 kg/hm2條件下產量最高,主要原因是在相應播種量下單位穎花量最大,單株成穗率和每穗粒數之間最協調,使群體質量最高。
關鍵詞:直播稻;播種量;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1-0093-03
直播水稻具有省工省力等優點,在生產中為保全苗,農戶往往盲目增加播種量,容易導致水稻群體過大,使田間郁閉,從而誘發病蟲害導致減產[1-3],加上生育期縮短等原因,因此直播稻雖是一項省工的稻作技術,但不是一項穩產、高產、優質的技術,研究直播稻的適宜播種量,對直播稻高產穩產具有一定作用。本試驗以常優3號及武運粳24為研究對象,探討播種量對直播稻群體及產量的影響,以期找出直播稻的最佳播種量,為直播栽培技術尤其是群體控制提供合理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與材料
本試驗安排在江蘇省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試驗田中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常優3號、武運粳24。
1.2 試驗設計
常優3號設4個播種量處理,分別為15.0、22.5、37.5、52.5kg/hm2;武運粳24共設4個播種量處理,分別為45.0、75.0、105.0、135.0 kg/hm2。采用小區試驗,每個小區面積 23 m2,完全隨機排列,2個品種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24個小區,播種日期6月9日。
肥料運籌:各處理統一為基肥施碳銨375 kg/hm2,復合肥375 kg/hm2;分蘗肥施尿素150 kg/hm2,復合肥225 kg/hm2;穗肥施復合肥225 kg/hm2。
1.3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簡稱ANOVA),均值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簡稱LSD),顯著性水平α=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量對直播稻產量及其構成的影響
由表1可知,在試驗設置的播種量處理范圍內,2種水稻在不同播種量下的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常規稻武運粳24,隨著播種量的增加,產量呈現不斷降低的趨勢,在播種量為最小處理的45.0 kg/hm2條件下產量顯著高于其他3個播種量,135.0 kg/hm2處理產量最低;雜交稻常優3號以播種量22.5 kg/hm2處理產量最高,37.5 kg/hm2處理次之,15.0 kg/hm2處理最低。
從產量結構來看,不同播種量處理間的結實率和千粒質量均相當,其產量差異主要來源于群體穎花量的差異,如武運粳24播種量45.0 kg/hm2處理的群體穎花量較 105.0 kg/hm2 處理高51.4%,75.0 kg/hm2處理較105.0 kg/hm2處理高3.2%。再從群體穎花量構成的2個因素看,常規稻武運粳24號45.0、75.0 kg/hm2處理均是以足穗、大穗來獲取高群體穎花量的,而135.0 kg/hm2處理雖然穗數較多,但穗型小,最終穎花量介于前兩者之間;雜交稻常優3號22.5 kg/hm2處理也以足穗、大穗獲得高穎花量,而15.0 kg/hm2處理雖然穗型較大,但穗數少,故穎花量低。表明適宜播種量條件下,穗數與每穗粒數最為協調。
2.2 不同播種量對直播稻莖蘗動態及成穗率的影響
由圖1可知,在本試驗范圍內,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常規稻基本苗數也隨之增加,播種量與基本苗數呈明顯線性正相關;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種量增加,高峰苗數也隨之增加,而高峰苗時期稍有提前;從成穗率指標看,隨著播種量增加大體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以播種量45.0 kg/hm2的56.4%為最大,說明播種量45.0 kg/hm2的單株分蘗數與單株成穗率之間最協調,最符合直播水稻高產群體的莖蘗動態特征。
由圖2可知,就雜交稻來說,隨著播種量增加,基本苗數和高峰苗數的變化趨勢與常規稻一致。從成穗率指標看,隨著播種量增加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以播種量22.5kg/hm2的64.1%為最大,說明播種量22.5 kg/hm2的單株分蘗數與單株成穗率之間最協調,最符合直播水稻高產群體的莖蘗動態特征(表2)。
2.3 不同播種量對直播稻干物質生產的影響
由圖3、圖4可見,抽穗期,武運粳24播種量 135.0 kg/hm2 處理的干物質量明顯高于其他3個處理;常優3號播種量22.5 kg/hm2 處理干物質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播種量 15.0 kg/hm2 處理干物質量明顯低于其他處理,播種量 22.5 kg/hm2 與52.5 kg/hm2干物質量相當。成熟期,武運粳24播種量45.0 kg/hm2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量明顯高于其他3個處理;常優3號播種量22.5 kg/hm2處理的干物質積累量明顯高于其他3個處理。
2.4 不同播種量的直播稻劍葉的SPAD值
測定2個品種不同播種量下抽穗期和成熟期劍葉的SPAD值,2個水稻品種劍葉的SPAD值在抽穗期差異最大,但在成熟期武運粳24號以播種量45.0 kg/hm2為最高,常優3號以 22.5 kg/hm2 為最高,且在4個播種量處理中抽穗期—成熟期SPAD值降幅最小(圖5、圖6)。由此可知,常規稻播種量45.0 kg/hm2和雜交稻播種量22.5 kg/hm2處理葉片衰老較慢,可能會有較大的光合生產能力,從而有較高的產量。
3 討論與結論
由以上分析可知,直播水稻播種量對產量的形成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在本試驗條件下,常規稻和雜交稻最適宜的播種量分別為45.0、22.5 kg/hm2,最佳基本苗數分別為121.5萬、78.0萬/hm2。播種量太小或太大干物質積累量都不能達到較高水平,只有適宜的播種量才能使抽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增加,提高抽穗后干物質積累量的比例,進而獲得較高產量,本試驗顯示常規稻播種45.0 kg/hm2和雜交稻常優3號播種量22.5 kg/hm2更容易構建合理的干物質積累量,2種水稻干物質積累量大小均與產量高低水平達到一致。對各處理的產量構成因素的分析可見,在常規稻表現最高產量的 45.0 kg/hm2 播種量處理下,每穗粒數、穎花量表現較高,而有效穗數雖然稍低于最高播種量處理,但穗數與每穗粒數協調較好。對劍葉SPAD值研究表明,常規稻播種量 45.0 kg/hm2 處理和雜交稻播種量22.5 kg/hm2處理在成熟期優勢明顯,且降幅最小,有利于光合作用,從而達到更高的光合積累量。由此可見,在本研究播種量條件下獲得最高產量是因為各產量構成因素均表現較好,是群體的綜合素質協調提高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陳琴琴,滕金奎,李 華. 直播水稻的生育特點與栽培技術[J]. 上海農業科技,2008(5):28-29.
[2]夏心祥,張安存. 直播稻生育特點及高產配套栽培技術[J]. 農技服務,2008,25(6):4-5.
[3]陳良林,沈利祥,周元霖,等. 機械水直播稻生育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4,32(3):42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