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芳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把"口語交際"作為語文教學的五大領域之一,寫進了總目標,并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結合目前小學口語交際課堂現狀的分析,我們應不斷探索改進口語交際教學的方法和措施,加強對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口語交際;敢說;樂說;有話可說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77-02口語交際教學是指通過語文課程實施的,以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活動。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還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日常生活中,人們無時不在表達心意,交流情感,傳達信息,可見口語交際的重要性。口語交際的目的是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態度和語言習慣。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學生敢說
膽子小,聲音輕,怕說錯話,怕別人笑,缺乏自信,這些問題成為不少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心理陰影。教師只有以情動情,用真情去撥動學生的"情"弦,才能幫助學生卸下心頭的包袱,樹立信心,敢說想說,主動參與到交際中來。
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只有交際的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因此,我們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像日常生活中那樣互為對象,構成交際關系,并模擬生活實際雙向互動地進行訓練,才能體現出口語交際訓練的特點,切實鍛煉和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可以暢所欲言的情感氛圍是實現口語交際的前提。只有作為課堂交際主體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徹底卸下心頭的思想包袱,人人成為口語交際的主人。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兒童以勞動的快樂、取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條金科玉律。"在口語交際中,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發言中每一個精彩之處,每一滴微小的進步,并熱情地加以贊賞、鼓勵。一個微笑,一聲肯定,都能讓學生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口語交際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教師要耐心傾聽他們的發言,即使學生把某個詞說錯了,也要允許或提醒他們重新換個詞再說。只有在老師熱情地激勵下,學生才會有表達的自信心,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
2.學生樂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表達需要時,他們才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口語交際,真正"情動于衷而形于言"。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美國大政治家柏壽安說:"通常所謂口才流利,就是說那些人說話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里面充滿了熱忱。"可見,學生口語交際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學生是否對口語交際的話題感興趣,這些話題是否能激起學生表達的熱情。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事實也證明,越是貼近生活實際的,學生往往越感興趣,參與交際的積極性也高。所以,口語交際訓練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如可以設計日常會話、購物、問路、接待客人等生活話題;寒假回來第一節課,抓住機會讓學生說說寒假期間的趣事;過新年時,向好朋友送上一句新年的賀詞;遇上同學的生日,為他送上一句祝福的話……不失時機地抓住學習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入了口語交際的情境。所以說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學生感到親切,沒有距離感,可以觸動學生的所思所想,保證人人有話可說,能激起學生傾吐的沖動和交流的欲望。
如口語交際的話題是"介紹家鄉的景物"。對多數學生而言,家鄉的每一處景物,幾乎都為全體學生所共知。同學之間沒有介紹的需要。如果直接讓學生互相介紹,這樣會失去"實際意義",很難激發學生的交際動機。如果創設適當的虛擬的生活情境,交際活動便可能成為生活的實際需要,從而產生較好的效果:上課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有位外國游客來到我們家鄉,對我們家鄉的景物很感興趣,很想有個全面的了解,請你做小導游,幫他介紹介紹怎么樣?這樣一來,虛擬的情境,使本來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交際活動,成為現實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實際意義",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交際動機。
要讓學生真正學習,還必須創設雙向、多向互動的氛圍,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進而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例如要求學生分別說某件事的時候,首先要求學生自己說說這件事的起因,也就是每人都說,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快速組織語言,一邊練習表述,每個人的腦、口都在參與教學活動。說事情經過的時候,要求同桌互相說。這一環節除了自己說,還要會聽別人說。學生與學生個體互動。學生個體與小組互動。當學生總結歸納出說好一件事的方法后,鼓勵學生想說哪一部分都可以,說一段也行,說一件事也行,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爭著說,搶著說的局面。
3.學生有話可說
口語交際的學習需要有一定的情境,需要引導示范,并提供案例。新課程把課程資源的內涵伸展到社會和生活,把老師、學生的目光投向身邊的事實。因此,教師教學時,不能只憑借教材,而要把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兒童經驗相結合。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源頭。創設富有創意,富有童趣,符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教學情境,能營造一種平等、自由、和諧的口語交際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把學生的學習引入最佳狀態。
如在上口語交際《春天在哪里》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看看春天的花草樹木、湖光山色,在大自然中找春天;讓學生動口唱一唱喜歡的歌曲《嘀哩、嘀哩》,在歌曲中找春天;用耳聽一聽《春之聲》,在音樂中找春天;還可以讀讀春天的詩,在詩中找春天;動手畫一畫多姿多彩的春天圖畫,用畫筆繪春天。豐富的口語交際情境,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愉悅情感,學生情緒高漲,樂于表達。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但語言能力、角色意識的培養必需要通過大量真實的課外實踐,才能真正得以提高。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引導、組織學生在社會交往中鍛煉,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如:兒童節、運動會、班隊活動等讓學生自己擔任服務工作,培養學生表達、應對的能力;班級學生輪流當公關人員,承擔班級"涉外"工作等等。
總而言之,口語交際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訓練口語交際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根據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不斷探索,努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