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我時常在想,魯迅寫雜文,我們也寫雜文,魯迅扔投槍匕首,我們也舞刀弄棒,效果卻大相徑庭,不說天壤之別,也是不可以道里計。那么,我們和魯迅比,到底差在哪里?魯迅是開山鼻祖,我們是后生小子;魯迅是一代宗師,我們是普通作者;魯迅是如椽大筆,我們是小打小鬧;魯迅是現代文學殿堂里的“扛把子”,我們是還無法入其堂奧的愛好者……這樣講自然沒啥問題,但似乎太籠統、抽象,大而化之,是人人皆知的廢話。還不如認真地從細節上想想我們和魯迅比到底差在哪里,不敢說將來有趕超之意,至少可以學有精準方向,追有明確目標。
最大差距自然是思想性與批判性,這個大家早已公認,沒任何疑義,但也是最難學、最難縮小的差距。因為這兩性中既有后天的修煉研磨成分,更有天賦和才華成分,而天賦沒有就是沒有,學是學不來的。此外的有些差距,則是可以通過后天努力和發奮來縮小的。
比如魯迅的豐厚學養。這是我們過去比較忽略的地方,總覺得寫雜文嘛,只要有股子正氣,敢于仗義執言,不怕得罪人,就能輕松勝任。這是小看雜文了。照這樣寫下去,很難寫出名堂、有所突破。魯迅之所以成為宗師,其他原因之外,與他的豐厚學養大有關系。他學貫中西,博識多聞,既精通中國傳統文化,又對西方文化典籍爛熟于心,既熟諳中國歷史,又對世界史了然在胸,因而寫起雜文來,眼界更寬,站位更高,引經據典,信手拈來,一篇篇厚重而又尖銳的經典雜文就這樣閃亮登場了。不夸張地說,以魯迅這樣的厚重學養來寫雜文,好比猛獅搏兔,牛刀殺雞,游刃有余,運用自如。由是觀之,如果真想寫好雜文,須先在學養上惡補,打牢文史基礎,這是一個必下的工夫。沒這個基本功,根是虛的,腿是軟的,行之不遠,絕不會成為一個優秀雜文家。
魯迅的勤奮也是我們難以望其項背的,但可以效法。“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寫作”“甘愿當文學的苦工”等這些魯迅名言,既是他的經驗之論,也是其勤奮工作的生動寫照。也正因為如此,魯迅在不到六十年的生命里,留下了幾千萬字的著作、譯作,這是他宵衣旰食,夙興夜寐的充分證明。天縱奇能,才高八斗或許不能學;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卻是可學的。有些雜文家老抱怨自己進步太慢,苦于寫不出精品,那就不妨先學學魯迅的勤奮精神,汗流夠了,時間用足了,工夫下到了,就不愁不會提高。即使是天才,生下來第一聲啼哭也不會是好詩,這也是魯迅說的——而我們都不是天才。
魯迅的善于解剖自己。魯迅不但勇于解剖社會、解剖他人,一針見血,不留情面,而且善于解剖自己,對自己的缺點不足也是刀刀見血,不肯稍有茍且。魯迅在《墳》里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里說:“我知道我自己,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別人留情面。”在《三閑集》里說:“然而革命者決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們敢于明言。”這也是我們和魯迅的一大差距,往往是批判他人明察秋毫,毫不留情,解剖自己扭扭捏捏,羞羞答答。而沒有對自己的深刻剖析與冷靜審視,只會對別人揮舞批判大棒,一是不能服人,自己一身毛病哪里還有臉去說別人;二是也根本無法深刻下去,沒有人品與文品的統一,自審與他審的相接,最多只是一通低水平的亂罵。
魯迅的外冷內熱。魯迅外表冷漠,文字冷峻,做事冷靜,但他的心卻熱得滾燙。他熱愛這個民族,立志“我以我血薦軒轅”,因而嚴厲地批判民族劣根性,喚醒同胞們自尊自重自強。他真誠地熱愛每個朋友,與瞿秋白引為知己,關心小朋友蕭紅、蕭軍,提攜巴金、胡風,為柔石、劉和珍鳴冤叫屈。甚至于對一個受傷車夫、普通讀者也寄予滿腔熱情。即便是對阿Q這樣的諷刺對象也“衰其不幸,怒其不爭”。冷熱相激,水火相碰,才有了偉大的魯迅。而我們一些雜文家,只學到了魯迅的冷,而忽略了他的熱,成了一條腿走路。心熱文冷,是魯迅的特質;心冷文冷,是一些當代雜文家特點。兩相比較,高下立判。
我們與魯迅的差距,不由使我想起恩格斯的一句名言:“馬克思是天才,我們最多是能手。”借用一下,魯迅是天才,我們或許連能手都算不上,但好在正朝這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