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楊
十年磨一劍,成立十個年頭的金電聯行,已經逐漸完成了在金融大數據、
政務大數據、產業大數據領域的深耕
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到:抓好金融體制改革——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從最開始做的大數據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到后來通過大數據來監控或者管理金融風險,都是跟金融緊密相關的。金融相關的業務可以說是我們企業的半壁江山。”金電聯行(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電聯行”)董事長范曉忻說。
不僅如此,金電聯行還同時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數據底層建設同時發力。這些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創新引領——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和國家大數據戰略。
十年磨一劍,成立十個年頭的金電聯行,已經逐漸完成了在金融大數據、政務大數據、產業大數據領域的深耕。
破解融資難
的確,中小企業融資一直是個大難題,沒有值錢的抵押物和擔保,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但這不意味著融資無門,如果有很好的手段評價和量化中小企業的信用和風險,銀行也是愿意為中小企業貸款的。
金電聯行利用大數據技術填補了這個空白。自2007年至今,金電聯行通過挖掘分析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技術、人才、交易等各項明細數據,客觀評價中小企業信用,為數千家中小企業提供了超過60億元人民幣的純信用授信服務,其中,單筆最高授信額達6800萬元。
除了中小企業,銀行也在其中受益,范曉忻說,“金電聯行與銀行的合作,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從貸前往貸中和貸后轉移,不僅服務于中小企業,也在幫助銀行追蹤計算貸后風險的狀況。”如今,金電聯行已經為多家銀行提供了存量超過600億元人民幣的貸后風險跟蹤監測服務。2014年7月25日,金電聯行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首批全國性企業征信牌照。
作為大數據公司,金電聯行成立四年就已經開始與政府部門合作,進入政務大數據領域。“不分析政府數據,不跟政府合作,我們的應用領域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我們選擇在適合的時機進入政府大數據領域,政府也對我們有著旺盛的需求,而且保持增長的勢頭。”目前,金電聯行在上海、天津、杭州、南京、貴陽、長春等地建有近20家子公司和合資公司,助力政府提升了對區域和自身的認知、搭建數據驅動的投融資平臺并幫助政府財政加強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效率。
范曉忻說,“政府應該更多地依靠‘無形的手發揮作用。我們通過對企業數據的分析,可以助政府一臂之力。”
深耕信用體系建設
深耕市場多年,范曉忻在國內接觸過非常多的優質中小企業,但它們的信用沒有被量化,無法被查詢。因此,金融機構難以獲得量化后的企業信用,計算其信用的對等金額。
在中國,信用體系缺失確實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一些政府部門邀請金電聯行一起參與社會信用體系頂層設計的建設,以信用體系建設的需求最為突出,主要是把傳統方式改變為大數據方式,大幅度提升效率和準確性。“信用體系不是一天能建成的,需要不斷在人與企業的誠信等各方面不斷積累,形成一種社會道德約束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需要與國際接軌,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信用體系。大數據是在這個領域彎道超車的好手段,但需要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個人齊心協力,共同推進。”
以上海市安亭鎮為例。安亭鎮是以轎車工業和轎車生產配套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綜合性工業城,不僅是上海國際汽車城的核心區域,也是上海市“一城九鎮”建設的重點鎮。2013年11月,上海市區政府委托金電聯行在安亭鎮試點開展國內第一個區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項目,計劃短期內把安亭建設成為高品位、高起點、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鎮。
金電聯行通過大數據技術為安亭了打造大數據信用管理平臺,建立規范化、常態化的數據歸集與管理機制,實現以數據為基礎的信用信息管理,目前已經在多個領域展開應用。以外來人口子女入學資格審查為例,只需提供父母的姓名、身份證號,工作人員可在平臺查看父母的個人信用頁面,了解他們的戶籍信息、居住證信息、工作信息等基本信息及公共信用記錄,判斷是否滿足資格條件。大數據信用管理平臺幫助政府形成了“數據約束+制度管理”于一體的社會信用管理新機制,如今該機制已經在全國多地落地應用。
大數據的下一個風口
無論是信用融資、風險量化還是信用體系建設,其實都是基于信用的分析和計算。用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明細數據進行計算和分析,把毫無關聯的數據,變為各項信用指標和信用報告,將無形的企業信用計算出來,使銀行、政府能夠跨過財務報表中的合計數字,清楚地看到企業的真實運營情況,甚至可以了解某個行業、某條供應鏈的現狀和趨勢。
范曉忻創辦金電聯行時,當時還沒有大數據的概念。從兩三年前開始,大數據已經從催化劑的角色走向產業鏈。范曉忻說,“大數據是重要的國家資源。而且它不像石油,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數據是可存留、可再生的,而且數據越多,起到的作用也越大。”
如今,金電聯行通過科研,將算法模型延伸應用到了多種應用場景,實現了數據采集、調度、分析、應用等一系列大數據產業流程的工業化創新,研發了“數據工廠”并實現了應用。據介紹,“數據工廠”作為大數據智能生產平臺,已經應用于多家銀行。范曉忻打了個比方說,“相當于金電聯行以前是挖金子,在挖金子的過程中,造出了挖掘機,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于是金電聯行將這一智能高效的產品推廣出去,使整個大數據行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清華大學學計算機出身的范曉忻很清楚,大數據的本質是數學,任何一個數據,只有利用數學方法分析出來才能產生價值。為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大數據技術,金電聯行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團隊以及人工智能實驗室。2016年11月,金電聯行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金融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大數據相關課題和技術,并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大數據基金,將清華大學的科研力量與金電聯行的實踐應用經驗相結合,彼此互補共進。
經過十年的積累,目前,金電聯行客戶數量飛速增長,直接服務對接的企業超過十萬家,間接服務的企業或客戶數則超過百萬家。在談及公司未來的發展時,范曉忻表示,數據應用和發展前景都有待不斷地突破。作為國內大數據信用領軍企業,未來,金電聯行還將繼續加大科研投入,用更先進的大數據技術手段支持金融體制改革、支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