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妮
可口可樂公司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戰略目標有著雙重意義,
一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這意味著不是簡單地把企業的部分利潤用于社會公益,而是致力于
在業務的全周期和各個層面,實現“對社會有益”的承諾
共享單車占領城市、智能手機快速迭代、O2O讓人們足不出戶……回望最近幾年,互聯網技術催生的商業模式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靚麗的風景線。但是,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這一問題:這些新商業模式對社會、環境和商業倫理可能帶來什么挑戰,以及我們應如何應對?
面對這些挑戰,有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在推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業務飛速發展,如何保證今天的創新對未來的經濟、社會、環境有著長遠正面的影響,是當今社會面臨的現實課題。
我們能看到,不少公司在重新定義“企業社會責任”,把“可持續發展”“共享價值”融入企業經營戰略。這并不是簡單的概念更新,而是企業在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聯結商業成功與社會進步。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對企業的期待。
2011年可口可樂公司成立了可持續發展部,在全球設立了首席可持續發展執行官一職,落實可持續發展這一公司核心戰略。可口可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是簡單地將部分利潤用于社會公益,而是充分發揮公司優勢,致力于在業務的全周期和各個層面,實現“對社會有益”的承諾,實現企業與社會共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可以想象,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充滿挑戰。如何在生意的每一個聯結點上都生長出善意來,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企業自身優勢服務社會需求,如何通過幫助解決社會問題推動企業的發展和創新,如何以此深化企業文化,形成更強的團隊凝聚力和自豪感等,從多個維度考驗著企業的智慧。
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中國新聞周刊》和相關研究機構一起展開了一段長達六個月的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溯源之旅。行走大半個中國,了解這家具有130多年歷史的企業是如何界定自身與人、社會、自然萬物的關系的,是如何踐行 “我們在乎”的態度和承諾的。
一路走下來,我們看到,可口可樂在乎與環境的共生,努力在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提高資源利用率,斥巨資推出節能環保冰柜和植物環保瓶;致力于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新模式,提前實現了100%“水回饋”的目標。
在乎社區的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可口可樂利用遍布全國的商業網絡,為災區高效有序地調配飲用水;在偏遠地區為缺乏安全飲用水的學校提供凈水設備;為缺少技能的婦女們提供就業和創業技能培訓。
在乎生態的良性循環,可口可樂在各類供應商、原料地社區共同推行可持續綠色供應鏈,幫助從事甘蔗、茶葉等原材料種植的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用水以及對耕地的影響。
采訪中我們體會到,在為各種可持續發展議題尋找切實可行、可復制的解決方案時,可口可樂這樣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也深感自身力量的局限,因此對于所有的可持續發展項目都在推動共建機制,通過由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合作的“黃金組合”,最大限度地與多方力量形成合力。
我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為此,我們將在接下來幾期雜志中連續呈現這次溯源之旅的系列報道,分享商業作為一種應對社會問題的有效力量,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同時,作為這次“溯源之旅”的完整成果,《2014-2016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也將在今年3月底推出。可口可樂作為一家全球企業中的百年老店,在古老而現代、充滿活力和挑戰的今日中國,準備如何走向未來,報告中或能為我們提供些許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