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

摘要:概述了江蘇省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發展應用現狀及特點,從種植效益、茬口條件、秸稈還田、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分析影響油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要盡快完善油菜產業政策,分類推進油菜生產機械化,創新集成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周年協調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加大示范推廣力度。
關鍵詞:油菜生產;機械化;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S233.7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1-0402-03
油菜是江蘇省種植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和第二大越冬作物,種植面積居水稻、小麥、玉米之后。與糧食作物相比,油菜生產機械化起步晚、進度慢,整體水平還很低。江蘇省要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其中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是重要建設內容之一。作為主要農作物,油菜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幅度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從根本上夯實長久發展的物質基礎[1-2]。
1 江蘇省油菜生產機械化發展近況
1.1 機械裝備水平
油菜生產機械化的關鍵在于實現種植、收獲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江蘇省最初從簡單改裝利用小麥免耕條播機、稻麥脫粒機起步,有效地提高了油菜的播種、收獲效率。目前在一些油菜產區,2BG-6(5)A型稻麥免耕條播機、稻麥脫粒機仍在使用。2000年以后,全省農機行業逐步加大了油菜播種、收獲機具的研發力度,先后自主研制出了多種型號的油菜播種機、移栽機和收獲機,并在生產上示范應用[3]。其中油菜播種機有2BQJ-6A、2BGF-6B、2BGY-5B/6B、2BF-4Y、2BGY-4A、2BD-4等型號;移栽機有2ZQ-4、2ZB-1等型號;油菜收割機有江蘇沃得、常州常發、久保田(蘇州)等品牌。各地還從省外購進了武漢黃鶴牌2BFQ-6、2BYM-6/12油菜播種機、上海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研制的2BGKF-6型油菜播種機以及湖州星光、艾格萊、碧浪、上海向明等品牌的油菜聯合收割機,為生產上提供了更多的機具選擇。此外,江蘇太湖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還研制了稻茬開溝擺栽油菜專用開溝機,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和揚州大學農學院聯合研發了油菜毯狀育苗新技術和配套移栽機,極大地拓寬了油菜生產機械化技術路徑。2015年江蘇省油菜直播機、聯合收割機保有量分別在1 400、5 000臺左右,全省油菜機械播種、機械聯合收獲、機械脫粒面積分別為1.30萬、1.36萬、2.25萬hm2,平均占全省油菜面積的5%左右。江蘇省油菜主產縣基本均已開展過機械直播和收獲試驗示范,在主產區還出現了一些油菜種植大戶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2015年東臺市的油菜大戶最大種植面積達160 hm2,整地、施肥、播種、噴藥、收獲全程采取機械化作業,平均單產為2 625 kg/hm2,為全省油菜生產機械化提供了借鑒經驗。
1.2 配套農藝技術
通過多年生產實踐及試驗示范,江蘇地區油菜機種機收的配套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已基本明確,并制定發布了機械直播油菜栽培技術省級地方標準[4-6]。一般要求選用高產、抗病、抗倒伏、耐裂角的雙低油菜品種。適宜播種期在9月底至10月中旬,在適期內盡可能早播有利于獲得高產。適宜播種量為 30.0~4.5 kg/hm2,成苗數3.0萬~4.5萬株/hm2,早播宜稀,晚播宜密。播種深度1~2 cm,天氣偏旱時需增加鎮壓強度,以利于種子吸脹萌發出苗。在施肥策略上,強調施足基肥、早施苗肥,提高基、苗肥的使用比例至70%左右。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加強化學除草、苗期化學調控、開溝降漬、菌核病防治等重要技術措施的落實,確保高產高效。適宜收獲期在油菜全田角果成熟時,以提高收獲質量,減少損失。從各地高產栽培實踐看,2014年揚州市江都區、東臺市的機械直播油菜高產攻關田分別取得了4 185、4 005 kg/hm2的產量實績,2015年東臺市弶港鎮的千畝機械直播油菜示范方平均單產達到4 279.5 kg/hm2。多年多點示范結果表明,油菜機種機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已經較為成熟。
1.3 生產應用特點
一是推廣進展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江蘇油菜生產已經解決了全程機械化從無到有的問題,但總的應用比例還很低。除沿海灘涂圩區有集中連片的機種機收油菜外,其他地區基本仍停留在示范應用階段,未能發展成為各地油菜的主要生產方式。二是作業機型多樣。由于江蘇省油菜機種機收面積小而分散,加之各地引進的機型不同,導致全省主體機型并不突出。播種上有精量點(穴)播機、開溝播種施肥一體機、簡單改裝的稻麥免耕條播機、大型條播機等多種機型,播種方式多樣。收獲上有約翰迪爾-佳木斯、沃得、星光、久保田、常發、向明、碧浪等諸多品牌,且主要用于稻麥,兼用于油菜。機型和作業方式的多樣化,十分不利于對農機手和農戶的集中培訓和推廣。三是機械作業質量不均衡。大部分農機手和農戶對油菜農機農藝配套技術還不太熟悉,從而影響機械作業質量和技術到位率。如播種機行走不穩定、路線不直,造成播種深淺不一、落籽不均勻;田間出苗不整齊、經常有缺苗斷壟現象;收獲時期過早或過遲、機械行走速度快、脫粒不凈、產量損失較大等問題。
2 影響江蘇省油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油菜種植效益持續偏低
油菜和小麥是江蘇省兩大秋播作物,二者之間存在著種植競爭。近年來,油菜的單位面積純收益持續低于小麥,2015年油菜凈利潤甚至為負數(表1)。在效益對比下,生產者紛紛選擇棄種油菜。2010—2015年全省油菜面積連續6年減少。2015年夏收面積為37.6萬hm2,比歷史最大的2004年夏收面積69.0萬hm2減少45.5%。在這種形勢下,油菜產區不斷萎縮,種植布局更加分散,油菜種植大戶和生產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也越來越少,油菜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空間大大壓縮。由于油菜效益低,普遍散戶更不愿意采用機械播種和收獲,以免增加機械作業費支出。
2.2 秋熟作物收獲期整體偏遲
江蘇省油菜的前茬作物主要有水稻、夏玉米、棉花等,由于偏遲熟粳稻品種和玉米品種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以及直播稻等遲播稻的出現,導致收獲期越來越遲。水稻、夏玉米一般在10月底以后收獲,有的水稻甚至要推遲到11月中旬前后才能收獲。而江蘇省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在9月底至10月中旬,目前僅少量春玉米、蔬菜和經濟作物能夠在10月初前后讓茬。因此,適合油菜直播的早茬口較少,集中連片的早茬口則更少。隨著播種期的不斷延遲,油菜的產量將逐漸下降,由于越冬前的有效生長季節縮短,油菜苗的葉片數變少,苗體變小,極易遭受低溫凍害,生產風險顯著增加。
2.3 秸稈全量還田提出新要求
由于秸稈已不再是農村的主要生活燃料,秸稈全量還田成為目前秸稈利用的最主要途徑[7-9]。但由于機械動力不足導致還田質量不高,埋草不深不勻,從而影響油菜機械播種出苗質量。在秋季田間濕度較大時,油菜播種機的鎮壓輪容易裹挾秸稈殘茬和泥土,機械操作困難,作業質量下降。在秋播干旱年份,旱作地區耕翻整地失墑重,如播后鎮壓力度不足,油菜種子吸水萌發困難,極易缺苗斷壟、出苗不整齊。因此,必須加強水旱茬秸稈還田條件下油菜機械播栽配套技術的研究和推廣。
2.4 油菜農機社會化服務滯后
與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已廣泛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相比,油菜生產機械作業服務較為滯后。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對油菜機械播種、收獲作業服務尚未普及。油菜種子直徑較小,籽粒較輕,播種量少,對機手的播種作業質量要求較高。油菜還是無根分枝作物,角果成熟期不完全一致,收獲過程中分枝互相交織拖拽,過熟角果易炸裂,影響機械行走速度。與人工收獲相比,油菜機收的收獲期需推遲10 d以上,且適宜收獲期僅3 d左右,不僅作業季節短,而且可能影響小麥收獲準備。因此,農機手一般不愿意開展油菜機械作業服務,須要加強政策扶持、組織引導和技術培訓。
3 加快油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的對策措施
3.1 完善油菜產業相關政策
市場和政策是影響油菜生產機械化發展的兩大關鍵因素。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油料生產發展的意見,從生產扶持、科技支撐、市場調控等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對油料作物生產發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2008—2009年江蘇油菜種植面積一度止跌回穩。此后,由于油菜籽在價格托市力度等方面仍不及小麥,導致油菜種植面積逐年下滑。2015年國家又停止實施了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油菜籽價格暴跌,與小麥的效益差距進一步拉大,嚴重打擊了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因此,首務之急是穩定油菜生產,建議盡快出臺油菜籽價格補貼機制,或者同步取消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讓油菜的種植效益趕上同季小麥。其次是推進規模種植,油菜規模經營與生產機械化可以相互促進,應加快推進土地集中經營、合作經營和統一服務型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扶持油菜生產合作社、種植大戶,對規模種植油菜的生產者給予適當的補貼。再次是加強油菜生產機械化補貼,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擴大油菜專用機具的補貼范圍和補貼標準。新增油菜機械播種、植保、收獲的作業補貼,調動生產者應用油菜機械作業的積極性。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開展油菜機械作業服務,逐步構建完善農機大戶和種植大戶相結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3.2 分類推進油菜生產機械化
針對目前江蘇省各地秋播讓茬時間和茬口類型,應當分類有序推進油菜機械生產。一是對于10月中旬以前讓茬的早旱茬地區,重點集成推廣機播機收為主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方式,抓好品種選用、播種出苗、田間管理3個關鍵點。應選用早熟、高產、抗病、抗倒、耐裂角的油菜品種,推廣種子藥劑拌種處理,促進菜苗早發早壯。在前茬秸稈全量還田基礎上,采用機械直播,做好播量、播深、播種行距、播后鎮壓、機械行走速度等調控,提高播種質量,確保播種均勻、一播全苗、苗足苗勻。苗期做好雜草防除、清溝降漬、株型調控、科學追肥、病蟲防治等工作,塑造適合機收的高產健壯群體。二是對于10月下旬以后讓茬的晚稻茬地區,由于直播產量低、風險大,暫時宜先推廣機開溝抬田移(擺)栽、一穴雙株移栽等輕簡移栽方式,收獲上則宜推廣機(人工)割倒、機脫粒的分段收獲方式,兼顧高產與省工。同時,大力加強油菜毯苗機械移栽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待技術熟化后,再逐步過渡到機械移栽、機械收獲的生產方式。
3.3 創新集成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周年協調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
油菜—水稻(夏玉米)是江蘇省油菜的主體搭配種植方式。傳統移栽油菜—手栽稻種植模式全年共有70 d左右的秧田期,茬口銜接寬松;秸稈也多作為農村生活燃料,不影響整地播栽?,F代農業發展要求糧油作物必須機械化生產,秸稈全量還田。目前,全省水稻生產已普及機插(播)機收,油菜機播機收技術也較成熟,但油菜機播機收—水稻小苗機插(播)機收模式的季節矛盾十分突出,秋收秋種要推遲到11月中旬前后,比油菜適宜直播期下限還要遲1個月,明顯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必須加強糧油周年協調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的創新研究和集成推廣。通過對油菜毯苗機栽、水稻毯苗機插和缽苗機擺栽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創新,延長秧田期的時間,化解糧油周年生產季節矛盾。同時,加強不同區域糧油周年生產的適宜品種、播栽期、播栽方式、密度、水肥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優化組合,創新集成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周年協調高產高效種植新模式。
3.4 加大示范推廣力度
一是加強分工合作。通過推動農機農藝、科教推廣、糧油作物等不同層面的廣泛合作,創新推廣糧油周年協調高產高效配套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形成全面推廣合力。二是加強項目扶持。圍繞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集聚各類項目資源,加大投入,以項目實施帶動各方面工作開展。三是加強技術培訓。舉辦多種形式、多層次的農機農藝推廣人員培訓班,提高機手作業技能和配套栽培管理水平,確保糧油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的質量和效果。四是加強典型示范。通過創建油菜機械生產示范方、示范片,培育示范大戶,組織現場考察觀摩,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參考文獻:
[1]沈 瓊. 中國油菜籽經濟研究——基于生產、消費和貿易的分析[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6.
[2]吳崇友,金誠謙,肖體瓊,等. 我國油菜全程機械化現狀與技術影響因素分析[J]. 農機化研究,2007 (12):207-210.
[3]沈建輝. 江蘇省油菜生產機械化的探索實踐與思考[C]// 中國油菜生產機械化發展論壇. 2008:58-66.
[4]浦惠明,龍衛華,高建芹. 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配套農藝技術研究 Ⅰ. 不同播期和密度對直播油菜產量和經濟性狀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09(3):48-51.
[5]劉福彬,徐長青,於永杰,等. 油菜機直播農機與農藝配套技術的初步研究[J]. 上海農業科技,2006(5):96-97.
[6]戴 敬,劉雪基,陳 謀,等. 機條播油菜的生育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 農業與技術,2005(1):130-132.
[7]冒宇翔,李 貴,沈俊明,等. 玉米秸稈覆蓋還田結合化學除草劑對水稻田雜草的控制效果及對水稻產量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4,30(6):1336-1344.
[8]王志春. 畜禽糞便和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J]. 江蘇農業學報,2014,30(5):1180-1184.
[9]王海候,沈明星,陸長嬰,等. 不同秸稈還田模式對稻麥兩熟農田稻季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的影響[J]. 江蘇農業學報,2014,30(4):75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