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蓉


摘要:農業土地流轉的效果、過程、存在的問題及規避方法,是研究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整合,構建了一套農業土地流轉模型。在理論模型論證環節,以融合式的分析方法,構建了“被動式” “主動式”的土地流轉模型,并給出了對應的理論解。模型論證結果表明,每個地區農業土地流轉的上下限都存在差異,受各地不同的農業產業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影響。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的土地流轉比例區間高于其他地區,其他地區受制于差異化的農業生產條件,土地流轉比例會適度降低。土地流轉后農業產值及人均收入均取得了顯著性的提升。因此,在農業土地流轉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實行差異化的農業土地流轉,而不是一刀切的農業土地流轉。以每個區域的農業生產要素特征來決定該區域的農業土地流轉,防止惡意侵占農業土地變作他用。
關鍵詞:土地流轉;中國;農業;最優化;約束;投入產出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11-0517-04
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國實行的農業政策傾向于將農民完全固定在既有的土地上。實施這種土地政策有利于保障農業穩定生產,但是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其弊端也逐步顯現。如何在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保證農業生產耕地不挪作他用的前提下,將分散在各個農戶手中的土地通過流轉的形式集中起來,實現農業產出的提升,已經成為加快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點工作。
筆者嘗試通過理論連帶實證的方式,就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給出具體的對策。由于土地流轉問題具有較強的中國地域特點,而國外受到體制的限制,不存在大規模的此類問題,因此對國內學者的近期學術成果進行了梳理。重點關注了張社梅等[1]、郝大江等[2]、徐美銀[3]、陳慧榮[4]、余暄燁[5]的研究成果。學者們關于我國實行土地流轉的理論研究,明確了土地流轉的實質與特征,為后續的土地流轉模型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思想。通過構造模型的方式,對我國土地流轉問題進行分區域的測度,還關注了國內外學者在最優化模型領域的研究成果。在該領域,重點關注了Gregory等[6]、Weiss等[7]、項金玲[8]、李遠航[9]、安崇義等[10]的研究成果。通過對上述學者的成果研究,明晰了最優化模型的布局、設計、解決等一系列問題。通過上述文獻研究,以構建一種最優化模型的方法,從“主動式” “被動式”的角度出發,對土地流轉問題進行理論論證。在理論論證完成后,以我國部分區域為研究對象,就我國土地流轉的問題展開具體的實證研究。
1 土地流轉模型論證
對于土地流轉,重點是農村土地流轉,通過2種環節依次論證2個流轉模型來為后續的實證分析提供支撐。在第一個環節,主要是論證一種“被動式”土地流轉模型;在第二個環節,則主要是論證一種“主動式”土地流轉模型。
1.1 被動式土地流轉模型論證
現階段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生產在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投入因素是土地,土地要素作為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土地要素又受制于社會制度的限制,其要素歸屬并非能完全自主流動,實現配置的最優化。土地要素的最優化配置分為2種情形,第一種是土地要素能夠隨著要素的最優化配置而流轉,不受到土地所有權者的限制,這種形態的流轉,稱之為“被動式”流轉;第二種情形為土地要素由土地所有權者控制,其流轉完全是由所有者從經濟利益最優化的角度出發進行的流轉,將這種形態稱之為“主動式”流轉。這里所說的“被動式” “主動式”都是從土地所有者的角度出發而言,并非是從其他角度所確定的主動與被動。
在農業生產上,由于地域之間的氣候、土質、水分等條件約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但在同一個區域內,由于上述條件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所以農業產出模式基本趨同,對于這種同區域內趨同式的農業發展,可以用公式(1)進行描述。
公式(15)給出的約束解,就是“主動式”土地流轉模式下的最優流轉應該具備的條件。
2 土地流轉模型在我國的應用
對于土地流轉問題,上述已經論證了2個具體的流轉模型。筆者將以其中的1種模型為支撐,對我國部分地區土地流轉問題進行具體的探究。
2.1 我國農業產業分區域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發展如何通過土地流轉來實現最佳的農業生產效果并進行驗證,必須選定實證對象進行具體分析才能夠解答。
在上述理論分析中,2種土地流轉模型基于我國是一個市場經濟主體,所以選用“主動式”土地流轉模型展開研究。在理論模型論證過程中,確定了3個投入因素、1個產出因素。因此,在實證分析中,沿用之前的分析框架,以“農業產業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量” “農業產業年就業總人數” “農業產業年總播種面積”這3項作為投入指標,以“農業產業年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在實證對象選取中,以我國主要農業產業發展地為對象展開研究,選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省(市、自治區)。以省(市、自治區)為基本分割單位,能夠確保同一區域內的農業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筆者選定了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寧夏、陜西、河北、河南這8個省(自治區)為代表,展開此次研究。
在確定了上述研究對象與研究指標后,對其近年的農業產業發展進行研究,獲取了2006—2012年的農業產業發展相關數據,具體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8個實證對象的農業產業總體呈現上升式的發展態勢,這種上升式的發展趨勢是基于土地未流轉的形態形成的,如果對上述地區實施土地流轉,產生的效果分析如下。
2.2 我國農業產業分區域土地流轉模型論證
從前述的理論模型論證過程可以看出,土地流轉結果并非是一個唯一解,而是一個具有上下限的區間解。因此,利用前述的理論模型對8個實證對象的土地流轉約束進行論證,得到了表2的分析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每個地區農業土地流轉的上下限都存在差異,這完全是基于各地不同的農業產業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決定的。基于該結果,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的土地流轉比例區間要高于其他地區,其取值基本維持在 10%~30%。對于除東北三省以外的其他5省(自治區),土地流轉比例基本維持在20%以內。東北三省肥沃的土地、集中式的土地、均質化的農業生產條件,決定了其通過土地流轉能實現更佳的農業產業發展。其他地區受制于差異化的農業生產條件,土地流轉比例會適度降低。
對相應地區農業土地流轉后的農業產業發展和人均收入的變化進行了分析。這一變化也是最終決定土地流轉實效與驅動性的判定依據。表2中分析所得的土地平均流轉比例[(土地流轉上限+土地流轉下限)/2]為判定依據,對上述2個問題通過分析進行解答,由此得到的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無論是農業產值還是人均收入,均取得了顯著性的提升,其中農業產值的提升最為明顯。最高的農業產值增加比例達到了31%,最低的農業產值增加比例也達到了11%。這種增長性顯然是高于之前土地未流轉情形下的農業產值變化。另外農民收入最低增加幅度在5.3%,最高達到了8.1%,顯然增長性的效果也是突出的。
因此,從上述分析來看,在我國開展農業土地流轉具有顯著效果。在農業土地流轉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實行差異化的農業土地流轉,而不是一刀切的農業土地流轉。以每個區域的農業生產要素特征來決定該區域的農業土地流轉,在流轉的過程中一定要實現流轉后的土地依然是在從事農業生產,防止惡意侵占農業土地變作他用,這條紅線絕對不能破,否則,通過農業土地流轉來實現農業集約化發展的目標將無法實現,土地流轉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助力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會受阻。
3 結論與建議
關于農業土地流轉需要解決的4個問題依次為農業土地能否流轉、農業土地流轉應該如何展開、農業土地流轉能達到何種效果、農業土地流轉應該規避哪些問題。現有學者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多集中于采用理論探究的方式,但是未給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建議,因此其研究成果缺乏實施性。
本研究在理論分析環節采用融合式的分析方法,對存在的2種不同形態的土地流轉問題進行了模型構建與解答,通過“被動式”和“主動式”的土地流轉模型構建與解答,明確了在不同形態下農村土地流轉的實施過程。之后,以我國8個主要農業產業地區為研究對象,通過指標確定、對象分析、模型構建、模型分析的方式,具體確定了每個地區農業土地流轉可進行的比例。這里的比例是指其流轉的上限比例和下限比例,即土地流轉的具體區間范圍。基于上述確定的區間范圍,對土地流轉后的農業產出效果,從總產值和人均年收入的角度給出了具體結果。通過這種定量分析,對農業土地流轉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和驗證,表明土地流轉能顯著提升農業產值及人均收入等要素。
參考文獻:
[1]張社梅,陳文寬,鄧玉林. 土地流轉背景下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調查研究[J]. 經濟縱橫,2014(2):43-48.
[2]郝大江,范靜媛. 土地流轉與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農產品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啟示[J]. 經濟與管理,2014,28(1):11-16.
[3]徐美銀. 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與農村土地流轉[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1):1-10.
[4]陳慧榮. 發展型地方政府、村干部企業家與土地流轉——基于山東N縣土地流轉實踐的考察[J]. 中國農村觀察,2014(1):64-70.
[5]余暄燁. 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的缺陷及對策分析[J]. 求實,2013(12):112-115.
[6]Gregory E,Frey D,Mercer E,et al.A real options model to assess the role of flexibility in forestry and agroforestry adoption and disadoption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 Alluvial Valley[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3,44(1):73-91.
[7]Weiss K,Floriani L.Simplex and diamond hierarchi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J]. Computer Graphics Forum,2011,30(8):2127-2155.
[8]項金玲. 模糊最優化視角下的企業決策管理最優化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3(24):56-58.
[9]李遠航. 基于央行效用動態最優化模型的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5):81-84.
[10]安崇義,唐躍軍. 排放權交易機制下企業碳減排的決策模型研究[J]. 經濟研究,2012(8):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