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澤 邵敏杰
氣功練習的過程中有進入“氣功態”的說法。什么叫氣功態?對于靜功來說,氣功態通常是指通過練功才能呈現的特殊功能態,如入靜、氣感、特殊體感等。入靜不是萬念俱息、寂然無物,因為其至少還保持有練功的念頭。入靜有深淺程度之分,且不是每次練功都能達到滿意的結果。氣感常見表現有蟻行、蠕動、溫熱、清涼、酥麻、針刺、跳動、麻電、水流、顫動等等。特殊體感常見表現有膨脹、緊箍、沉重、漂浮等等。
勻緩連綿的太極拳在練習中也會使人出現入靜、氣感、特殊體感等氣功靜功練習中所說的氣功態。氣功靜功練習沒有肢體運動,而太極拳有復雜的肢體運動,所以太極拳的氣功態與氣功靜功的氣功態不全然相同。
太極拳是形動心靜,它的入靜主要是心靜。心靜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等于一事無成,等于無所作為,等于離開己身無物可求。況且,在專注清醒的狀態下,什么都不想誰都做不到。既然會想、要想,那怎么想呢?想些什么好呢?當然是想練拳的事,不想與練拳無關的事,所想越簡單、越容易操作越好。如可意在動作準確上,可意在打拳這件事上,可意在維護某一運動狀態上,可意在形于手指上,可意在落實某個身法上,等等。
太極拳的氣感與氣功練習的氣感幾無區別,也是蟻行、蠕動、溫熱、清涼、酥麻、針刺、跳動、麻電、水流、顫動等。得到氣感最快且最強的方法是站樁。一個從來不練站樁的太極拳練習者練十年太極拳所得到的氣感,不如只練站樁不練太極拳者站半年得到的氣感強。氣感的成因尚未全知,一般情況下,身體虛弱者或久病者得氣要比健康者強和快。氣感有敏感和不敏感之別。中醫認為:麻,表明氣能過來,血過不來;木,是血和氣都過不來;酸,經絡是通的,但是氣血不足;脹,氣很足,出不去;癢:傷口愈合的時候都會發癢,表明氣和血正在過來。沒有氣感或氣感不強并不等于不能進入氣功態。例如“氣功跑”就是沒有氣感卻處氣功態的健身運動。慢跑中,可兩步一呼、兩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舌抵上腭,輕閉嘴唇,鼻呼鼻吸,呼吸均勻深長,足尖蹬地,可放松的部位都放松,形動心靜,空松圓活,輕靈騰挪。一般的跑步,不停地重復著邁腿、擺臂,感覺枯燥且口干舌燥。而氣功跑卻會是另一種情景,越跑越精神,如騰云駕霧,不但不口干舌燥,還口里唾液豐富。中醫認為“津液乃人之精氣所化”。所以氣功跑雖然沒有氣感,但能身動心靜不焦躁,身動而心靜身體就好,有氣功練習所特有的健身效果。身體好,運動能力就強。氣感強,身體素質卻不一定就強,運動能力仍可能是弱的。氣只有在肌肉放松的情況下才能被感知,發力時、肌肉緊張時氣感就消失。激烈對抗時,雙方不管是精神還是身體都是處于緊張狀態,氣感蕩然無存。“意在精神,不在氣”,是至理名言。氣是練拳過程中出現的自然現象,是強是弱皆應順其自然。作為配合練習的推手練至十分柔韌后,肢體開合曲伸達到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狀態時,一來一回就像給軀體“打氣”,要不了幾個回合,身體便膨脹飽滿,達到了“氣足”,所以推手過程就像是“給身體打氣的過程”這一說法毫不夸張。如果幾天沒有推手,只要來上幾個回合,身體便膨脹飽滿地“氣足”了,特有勁。
太極拳的特殊體感除了有膨脹、緊箍、沉重、漂浮等外,還有諸如空松圓活、不用力而有力、體外生力、呼吸綿長、壓不進拉不開、仿若水中運動、肢體各部間對拉拔長等等感受。特殊體感很豐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體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感,不同的練法有不同的體感。但特殊體感并不穩定,時有時無,時強時弱,不是想要它就來。初練可以用心體驗,但不可過于執著,物極必反,過分刻意就什么都沒有了。
《太極拳論》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入靜,是神明的體現,是神明的內容,“不用意而神自明”。氣感,可強可弱,“不運氣而氣自周”。特殊體感,是懂勁的體現,是懂勁的內容,“不加力而力自彰”。太極拳術的氣功態,重在特殊體感和入靜,即重在懂勁和神明。
(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