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油價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它就像一柄“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海工企業頭上,讓眾企業隨時會感受到“死亡”的威脅。
海工裝備制造,曾一度被看作是船企轉型自救的一片藍海,但隨著近年油價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它就像一柄“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海工企業頭上,讓眾企業隨時會感受到“死亡”的威脅。海工業正處于一個非常時期,舉步維艱。那么,中國海工企業如何挺過這段艱難歲月,從而讓自己實現蝶變,成為當下業界亟待找到的答案。
回首海工業的2016,業界可謂滿眼都是悲傷的眼淚。據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統計,這一年,全球共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81艘/座、52.3億美元,同比分別下滑56%和53%。繼2015年萎縮七成的基礎上再次重度下挫,成交額不足2012年的十分之一。從成交的結構看,移動鉆井平臺、移動生產平臺和海洋工程船成交金額分別為10億美元、61億美元和36.2億美元,其中由海上油氣設施退役以及海上風電場建設需求帶來的特種海工作業船訂單成為市場核心力量。從接單格局看,中國、韓國和新加坡接單額分別24.8億美元、44億美元和1.4億美元,中國接單份額達到47%,幾乎占據半壁江山。此外,俄羅斯、挪威、荷蘭等國憑借良好的客戶關系或技術優勢,也承接一定規模訂單。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經濟研究中心徐曉麗說,曾經全球海工裝備制造前三甲的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如今成為“難兄難弟”,海工企業都處于非常艱難的時期,很多產品交不出去,庫存壓力比較大,導致資金情況出現很大問題。2016年的交付數據顯示,浮式鉆井裝備按時交付率僅有14%,延遲率達到了86%,自升式鉆井平臺交付率也僅為26%,延遲率達到84%,海工船交付率為37%,延遲率達63%。相比較,新加坡因為在海工領域扎根比較深,品牌效應比較強,因此在選擇船東方面,一些容易耍賴棄單的船東,就會被淘汰掉;承接的訂單也大多是附加值比較高的中、高端項目;預付款堅持在30%~40%,因此,棄單、撤單的項目相對比較少。但是新訂單的枯竭,讓他們不得不考慮通過裁員、降薪度過難關。而韓國,由于對海工投入的份額已經超越造船,這一次損失比較慘烈,特別是之前接的都是20億~30億美元的大單,因對這些裝備的建造經驗不足,導致拖期比較嚴重。盡管業界普遍認為2017年的油價將在55~60美元/桶震蕩,但是全球經濟的持續疲弱,現有資產的過剩,再加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俄羅斯的原油減產蘊含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以后主張實施的能源自主,加大頁巖油的開發,油價最終走向如何,仍有很大不確定因素。預計2017年全球海工成交量將在70億美元、110座/艘左右。但是各型裝備表現將可能出現較大差異,預計海工鉆井平臺、海工輔助船不會有太多起色,生產裝備有望出現增長。另一方面,隨著清潔能源得到重視和海洋開發提速,一些天然氣利用裝備和新興能源開發裝備將會得到發展。
在問及中國海工企業的現狀時,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金鵬用了三個“非常”形容目前的艱難處境。第一,中國目前處在剛剛轉型海工的特殊時期;第二,中國海工市場目前處于艱難時期;第三,中國海工企業處在最困難時期。他表示,中國海工企業這幾年非常不容易,一些骨干船舶企業在2011年開始轉型海工,從最初的市場占比很少,到2015年,海工新接訂單、金額位列世界第一。可以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初步建立了海工裝備制造體系,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隊伍,而且經過市場的淘汰機制,最終形成了7家較有實力的海工白名單企業。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油價低迷,讓中國海工企業遭遇迎頭一擊。
對于當前中國海工業的處境,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經濟研究中心徐曉麗說,中國海工企業的多數訂單都積壓在手里,沒有交付出去,特別是自升式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裝備、海工支持船尤其過剩。有些船廠手持十幾筆訂單,有一半已經建好,都交不出去,而手里還有好幾條在建,更有甚者,有的船廠手里十幾座平臺都沒人要。有業內人士說,這些企業剛剛打入市場,為了獲得訂單,預付款都比較低,最低甚至為1%。不但如此,這些被“拋棄”的產品為了防止發生損壞,每座平臺一年的維護成本高達1000萬美元,一些企業手里積壓的六七座平臺,維護成本每年就需要6000~7000萬美元。海工企業不但上百億的墊付資金被壓在那里,還要承擔因為棄單、延期交付所要支付的沉重維護成本,這無疑是艱難的考驗。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些海工企業現在寧可賠一些錢,也希望把手里的產品賣出去。以400英尺的自升式鉆井平臺來講,高峰時期售價在2億~2.2億美元,現在價格大概在1.4億美元。對于船東來說,油價復蘇遙遙無期,能將手里的“庫存”甩出去,免去維護成本,賠點錢已經不算什么。
盡管如此,業內專家李保坤認為,中國做海工的企業,大部分都是有些實力才敢于“下海”的,所以現在大部分企業還能撐,但從一個細節就能看出中國海工企業有多么慘淡,在一些大的展覽會,韓國、新加坡的海工企業還是保持參展,而中國企業已經很少見到身影。因此,抓緊去庫存仍是國內企業能否扭轉危機的關鍵。徐曉麗對此表示認同,海工企業應該出去多走走,銷售訂單。因為海工裝備涵蓋很廣,不僅僅是油氣開發裝備,像去年海上風電運營船這塊,訂單就比較不錯,好多平臺供應船改換成風電運維船。其次,LNG相關裝備需求在2017年可能會比較多。盡管如此,裁員、減薪仍然是海工企業不得已采取的辦法,現在比較舍不得的是,好不容易培養出的海工領域人才,可能會因為企業不得不裁員的舉措流失掉,會導致一些人不再從事這個行業。而中國海工企業在自主設計方面與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些人才的流失,會減慢企業快速成長的步伐。
海工企業的困境,石油企業看在眼里,也十分著急。因為石油業內有一種共識,中國海工企業的發展與他們息息相關。此前中國還沒有批量建造海工平臺的時候,他們比較被動,不但購買價格非常昂貴,還經常受制于人,現在就便宜很多,如果海工企業倒掉,他們的日子也不會好過。但由于現在中國的油公司受到油價的影響,平臺利用率都很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海工企業手里的訂單勉強接過來,也只能放在一邊,無法從根本上消化這些庫存。而且在石油行業有一定律,油價不到80美元/桶,根本不賺錢,現在油價剛剛50美元/桶,何必賠錢開采,直接進口都會比較劃算。
面對如此的窘迫處境,中國海工企業必須盡快找到突圍路徑。
盡管面臨諸多現實難題,但中國向海洋強國、海運強國、造船強國挺進的步伐不會停歇。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十三五”時期,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要找準轉型升級和顯示需求的結合點,提高發展質量的效率。爭取到2020年形成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世界級先進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初步形成規模實力雄厚、創新實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優化的海洋工程裝備工業體系,力爭步入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當前,國際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形勢嚴峻,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只有發揮全產業鏈協同效應,攜手共進,才能應對當前危機。
2016年12月28日,代表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骨干力量、工信部首批的7家“海工白名單”企業發起、成立了中國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產業聯盟(簡稱中國海工聯盟)。中國海工裝備產業聯盟首屆理事長、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巖峰提出:中國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產業聯盟,將以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和目標為引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強強聯合,促進“產學研用融”全產業鏈的融合,推動深海海工裝備技術進步和產業優化,打造深海海工裝備中國形象和中國品牌。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金鵬秘書長在成立中國海工聯盟之前接受采訪時建議,中國正在建設海洋強國,可以成立一個海工基金,把相關方都聯系起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中國海工企業手里積壓的產品,解決他們因此而造成的資金困境。他認為可以讓基金先把這些平臺收購,這比單個企業賣平臺效果更好。盡管現在油價比較低,但是從長運來看,海洋石油開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還是有需求的,這些購買的產品頂多被放到手里“捂”一段時間,而這“捂”的能力,聯盟是可以做的,對單個企業來說,一定是虧的,甚至有可能把企業拖死。他進一步解釋說,這個基金可以聯合上下游企業一起參與,如海工企業可以按平臺投入,每個平臺投入1000~2000萬,金融機構、石油企業等相關方也支持一部分。不但如此,石油公司有專門的海工平臺經紀人,在市場銷售方面比船廠更專業,通過他們的專業力量,將平臺銷售出去。
還有相關業內人士建議,中國可以在南海專門規劃建設一個示范油田區,在這個區域我們自己造設備、開發、投產,所有配套產品也都選用國產。這樣,既能解決海工裝備積壓的訂單問題,還能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樹立自己的品牌。2015年,我國自升式鉆井平臺海工配套率僅為10%,總體也不會超過20%。國產海工配套裝備,國外船東還不太認可。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解決海工配套率低的問題。
金鵬秘書長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在海工產品結構上,一些高端的海工產品很多出自我國,比如中集來福士建造的第七代半潛式鉆井平臺、冰區鉆井平臺,這說明我國海工企業還是非常有能力的。下一步,像小型的核反應堆逐步成熟,其反應堆平臺的研發,已經開始做方案論證了。如果這個項目完成,可能會開辟一條海工行業新的發展路徑。更讓人欣慰的是,雖然海工業當前面臨諸多難題,但我們國內還是有一批有實力的企業依然保持專注和堅守,除了南北兩大集團、中集來福士外,還有像振華重工繼續加大技術儲備,積極在高端海工裝備研發項目上做準備,廣州葉欣集團下功夫開發海工輔助船……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專注和堅守的企業,遇到困難不放棄、不退縮,才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海工業未來的希望。曾經患上“嬰兒肥”的中國海工業,正經歷一場艱難蛻變。
中國海工應對非常考驗
本刊記者 邢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