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滕客
寒冬時節,我們現代人用暖氣、空調等來調節室溫,抵御寒冷。古人沒有這些設備,他們靠什么來取暖呢?
古代的“暖氣”
古時候不僅沒有空調,也沒有電磁爐、燃氣灶,家家都要生火燒柴做飯。燃燒后的火炭和灶灰余熱不會馬上散去,是取暖的好材料。人們把炭灰盛裝在泥制或銅制的盆里,放在居室內取暖。
不過火炭和灶灰終究會冷卻,于是熏爐誕生了。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制成的貯火器具,又名“暖爐”“紅爐”,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算是最早的家用“暖氣”了。熏爐里除了燃燒木炭,還可以把香料放進爐內燃燒,讓居室內不僅溫暖,還能飄香。
詩詞里的暖意
取暖這件生活瑣事在古代文人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白居易在詩中把熏爐稱為“別春爐”:“暖閣春初入,溫爐興稍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欲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瑞腦銷金獸”一句描寫的正是燃著熏爐取暖的場景。“瑞腦”是一種中藥材,在現代叫“冰片”,是龍腦香樹的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近于白色的結晶體。熏燃瑞腦時不僅香氣濃郁,而且煙氣較少,很符合我們現代人所提倡的環保理念。清代的李漁不僅善作詩文,還精通手工制作,他在《閑情偶記》里專門講了自己設計“暖椅”的經歷。李漁在椅子下面設計了一個抽屜,抽屜里面放著炭爐,坐在這把椅子上全身都暖和了。
“暖手寶”和“熱水袋”
火盆和熏爐只能看不能摸,人們用銅制成更精致的手爐或者足爐,放在身邊用來暖手暖腳。手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里邊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外面罩著布料縫制成的外罩。體積超小的甚至還可放在寬大的衣袖里,冬天孩子們都帶著它去學堂。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我們現在常用的暖手寶。
足爐比手爐略大,是用錫或銅制成的一種扁瓶狀容器,里面灌入熱水,主要用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來暖腳。足爐又被稱為“腳婆”“湯媼(ǎo)”,經常被人們放到被窩里,它可能就是熱水袋的祖先吧。蘇東坡曾把足爐作為禮品送給好友楊君素,并囑咐:“送暖腳銅缶(fǒu)一枚,每夜熱湯灌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衾(qīn)裹之,可以達旦不冷。”明代瞿佑還專門為足爐寫了一首詩:“困倚蒲團罷煮湯,一團和氣有商量。生來不作閑云雨,老去偏多熱肺腸。”很多造型別致、做工精致的手爐和足爐已經超脫了其實用價值,成了文人雅士隨手把玩的藝術品。
居室保溫新升級
不論火盆還是手足爐都太小了,熱量有限,南方的人們打造出了更大的“火塘”,即在房間內用土鋪成的1米見方,的土臺,在土臺上生火,不僅可以取暖,還可以代替爐灶。北方則建起了“火炕”,由磚石砌成,內有孔道,與爐灶相連,灶火燃燒產生的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火炕表面可以鋪被褥用來當床,睡在上面非常暖和。火塘和火炕直到現在依然在鄉村使用著。
古代皇家宮殿則采取了更加科學的供暖方法,其中效果較好的一種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有通道,殿外的廊檐下設炭火口,隨著炭火的燃燒,熱力順著墻下的通道進入墻內,整個宮殿便溫暖起來。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開有氣孔,煙氣由氣孔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殿內臥室的炕或床下。殿外天寒地凍,殿內卻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