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庭
“未來力”,是想象力加上創新力與執行力。未來力是讓每個人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今天與未來的能力。過去所謂的藝術教學很可能只是畫畫小圖,唱唱小歌,或者是練練樂器的附庸風雅。但是今天我們更應該了解藝術能帶給我們真正的能量。
時代變化的新要求
時代在改變,而且這種改變越來越快,1900年在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時,世界正處于很大的轉折點。當時,法國藝術家尚·馬克(Jean-Marc Coté)畫了一系列名為《公元兩千年》(En L'An2000)的作品,對100年后的世界進行了想象。在畫面中,人們只要按下按鈕,機器就會完成原本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工作。改變世界的除了機械,還有互聯網。我們經歷了信息革命,網絡本身也發展到可以快速互動的、由用戶主導生成互聯網產品的時代。
時代的改變產生了新的工作形態,也淘汰了許多傳統的工作。如果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我們的技能將無法使用,我們將很可能面臨失業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工作在20年后有相當一部分會消失,但同時會有大量新形態的工作出現,所以學生將來要面對的世界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現在智能手機的運用非常廣泛,因尚·馬克作品《公元兩千年》節選智能手機而產生了各種應用程序,背后需求的軟件工程師就是新的工作崗位。如果學生在20年前投入了建筑行業,在今天,建筑業趨近飽和,他將面臨失業。學校教育不斷給予我們知識,但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是給予我們自學、思考、表達的能力。因此我們在畢業后,哪怕是去速食店打工也要經過培訓才能上崗。
現代學校教育起源于工業革命前后,最早出現在1789年的英國,教學形式是每周一次的主日學。當時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小孩亂跑會產生很多問題,所以才把這些學生集中起來上課。1868年通過的《公學法案》,明確規定了學校的教學制度,當時對勞動階層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可以學習到基本的知識。當時的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讓這些人有足夠的知識來操控機器。
在主題式教學中培養獨立
什么是學生真正需要的?創造力,執行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還有合作溝通的能力,這些全部加起來讓未來力更有力。著名的冰球運動員韋恩·道格拉斯·格雷斯基(Wayne Douglas Gretzky)曾經說過他成功的原因是“當其他球員奔向冰球的位置時,我會選擇奔向冰球即將停止的位置”。從教育方面著眼,我們應該為學生找出前進的方向。德國的小學教育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和學習的方法,并讓學生認識生活的環境,養成對生命的同情心,學會與他人合作。芬蘭推行主題式教學,讓學生在一個有
主題式教學計劃中的藝術課程趣的主題活動之下全方位地學習每種知識技能。計劃在2020年在首都要全面取代分科教學,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
“教室應該不一樣”是臺灣地區推行的主題式教學計劃,該計劃集合了臺北七所小學,我負責其中的藝術課程。例如某小學的《一艘我的船》課程,以學生們制作船只為內容。學生們需要學會團隊合作、工具使用,還必須學習與制作船身相關的數學、工程、水文知識。完成一艘美麗的船要有科學知識,更要有藝術的眼光與創意。讓學生放下課本去做一艘船,每個學生都會很開心,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很期待。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去發現,自然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藝術玩出未來力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傳統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師講、學生聽,兩周后學成的效果只剩下5%。如果說將教學內容寫成論文讓學生來閱讀,學習的效果可到10%。第三層則是以視聽多媒體或教師操作演示的方式教學,兩周后學成效果可以達到75%。能夠將所學教與他人,比如在上課過程中讓學生作為小老師與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達到90%的學習效能。
不論是主題式教學或是“學習金字塔”的實踐,我們都可以發現,藝術可以“玩”出學生的未來力,通過創意美術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創意思維的啟發過程。從引發好奇、探索發現、思考想象、重組歸納進而到創造創新。將這一切經驗通過邏輯思維進行重組歸納,就會進入到創造。創造力越加旺盛,逐漸就能夠提出優秀的創造也就是絕對的創新。這樣的創意思維其實有許多方式都可以來練習與學習,但通過藝術課程則是最好的學習渠道。
例如給學生有趣的主題,運用多媒體或是戲劇的方式引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致,學生會仔細地觀察探索,并討論自己的想象。經過教師的示范,學生會結合想象創意,完成自己的創作。學生的創造力無限,往往不分場合,這就需要一個可以讓學生不受拘束的大玩藝術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里,學生不但可以享受到玩藝術的開心,更能感受到藝術帶來的啟發,學生的涂鴉作品有時會令人驚嘆不已。
在藝術學習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美術創作能力,更包括未來的競爭力。把學習權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擁有自學、思考、表達的能力,藝術會成為學生一生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