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悅
從經濟視角看航運發展
——專訪著名經濟學家樊綱
文/王悅
從近300多年的世界航運史來看,航運市場的繁榮和衰退,似乎被按下了“交替循環”的播放模式,基本上每10年為一個周期,周而復始,并遵循著極其相似的變化軌跡。世界經濟的繁榮和蕭條,被看做是引發航運業循環周期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認為,經濟形勢的瞬息萬變,也勢必會引發航運業的漣漪。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請他以專業的角度,為讀者解讀經濟發展的走向,從而把控航運業發展的風向。


我國經濟發展三十多年,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社會結構的變化、生態環境壓力的加大,這些變化雖然具有長期的意義,然而實際上,中國經濟在近六年間是呈現下滑態勢的,很快就會觸底,接著就會迎來L型下的“一橫”。

目前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債務率過高等問題亟待解決。樊綱指出,“這是源于經濟的周期屬性,這些問題都是經濟過熱之后,處于低迷時期的典型現象。”借鑒上一個經濟周期,上世紀九十年代,1992年至1994年三年間經濟過熱,經過八年的調整,2004年進入了一個新的周期。當時沒有受到太多國際背景的影響,即使正值亞洲金融危機,但那時的中國還處于比較封閉的狀態,因此所受影響不大。
回顧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也同樣出現過兩次經濟過熱的繁榮期(2004~2007、2009~2011),“中國則是用‘時間’解決問題的。在調整期中,逐步消化問題,避免局部風險而釀成系統性危害。”樊綱說,“這種軟著陸的方式,使得中國沒有發生經濟危機,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破產、兼并重組的情況。因此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6%~7%左右的增速。”
“但是此次調整期持續的時間會較長,一方面是因為此次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樊綱強調說。2008年以后,發達國家的經濟情況仍然不好,目前歐洲、日本主要經濟體都處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狀態。新興市場國家還沒有恢復,貿易保護主義導致了一些貿易糾紛、貿易沖突增多,整個世界經濟依然低迷。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消費和服務水平持續增長,還具有巨大的潛力,仍然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市場。
根據上述經濟學對經濟周期的階段劃分,航運的周期亦可分為復蘇、繁榮、衰退、蕭條四個階段。
上世紀90年代的全球航運市場似乎非常雜亂、無序,運費處于一個動蕩盤整期。樊綱認為,“在此期間,投資者心理、市場預期、市場供需、全球經貿環境是影響航運市場走勢的主要因素。”進入新世紀,航運業在經歷長期動蕩、蕭條后終于迎來了幾乎是百年難遇的繁榮期。
2003年后,特別是2005年后運費基本一路飆升。航運業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全球利潤率最高的行業,吸引了眾多外部市場的投資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資金投入航運業,似乎整個世界都想在這個“航運神話”中大撈一筆。毫無疑問,這正是航運業的繁榮期。
然而,衰退的拐點似乎也在一夜之間降臨的,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航運業在2008年四季度戛然拐彎直接沖進衰退期。運力供給其實早在2008年前已遠遠超過市場需求,但更為糟糕的是,造船企業還在滿負荷運轉,大量新造船訂單交付壓力更讓市場顯得弱不禁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全球經濟顯得極度疲軟,進出口貨物不斷下降,集裝箱、干散貨、油輪運力均出現大幅的過剩,大批船舶被閑置。”樊綱解釋說。
之后的發展幾乎沒有給市場喘息的機會,運費下挫、船價下跌、行業虧損、違約、破產充斥市場。“近幾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使航運業正在面臨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艱難的時期。2015年是航運業大潰敗的一年,新船的訂單量已降至紀錄低點,而航運企業報廢船只的速度也在加快。截至目前,全球航運業的發展仍然舉步維艱。”
從兩者的發展軌跡中,存在著諸多重疊契合之處,經濟形勢始終是指揮航運業走勢的風向標。經濟的增長點就是航運業探尋新出路的下一個風口。
據了解,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來自中國,中國已經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帶一路”戰略的實踐,中國的對外投資正在迅猛增長。2016年前九個月,中國企業在境外的兼并重組資金,已經超過了2015年的全年的總額。樊綱指出,“這是由于我國資金儲蓄率始終居高不下,如果大量的資金投放在國內,勢必會造成產能過剩。這一輪經濟的不平衡和2009年、2010年投資過高密切相關。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進程,政府投資會帶動民間投資深入展開。”
因此,無論是對于國際經濟、貿易的復蘇,還是對于航運業的回暖,都是一個轉折點,把握時機便是最有效的救命稻草。樊綱認為,“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修路,一帶一路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在各個節點上建立一些產業園區,發展產業、發展制造業,使得我們的‘帶’和‘路’能夠有貨可運,國民經濟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這樣才能有一個共同繁榮的新的生態圈,也是國際經濟的新生態。”
在這樣的過程中,勢必會有大量的商機涌現,這不僅是中國國際化、全球化的新階段,更是全球資源合理配置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