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第一財經日報》2017-01-16)
2016年被稱為實體店“死亡之年”,但2017年將看到實體店的回歸。實體店鋪存在的基礎來自于消費者對于“精選商品”的渴求,這種渴求從未消失也從未被真正滿足。體驗會是實體店鋪優勢的核心環節,通過體驗店鋪可以更好地了解顧客并與之建立感情聯系。新技術不再被經營者抗拒,而是被更多地利用。新的利益分配體系也將形成,如果新產品在實體店中被體驗,而銷售通過網絡來完成,利潤將在兩者中進行分配。實體店會化身為未來零售業的一部分,在某一些行業,甚至是核心。實體店能否成功不取決于與電商的競爭,而是是否能夠真正貼近顧客。試想一下:如果這世界最早出現的是網購,當消費者第一次看到實體店鋪時,會是何等驚喜。

(金融界網站2017-01-15)
2016年中國與世界貿易增長相比,情況并不好。2016年中國出口貿易增速美元計價-7.7%(人民幣計價-2%),IMF和世界銀行對全球貿易增長率預測值分別為2.3%和3.1%,出口不及世界外貿平均水平。更進一步的,2016年進出口總額無論美元計價還是人民幣計價增速度均不及全球貿易增速。可見全年外貿形勢并不甚好。目前看,2017年外貿形勢仍難以樂觀。一是全球經濟仍難以有實質性改善,歐洲經濟仍面臨增長乏力英國脫歐等沖擊。二是貿易摩擦可能升級。2016年我國被來自27個國家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涉案數量和金額分別增長了36.8% 和76%。在經濟增長乏力以及主要經濟體進入大選的情況下,2017年貿易摩擦有可能繼續升級,這對中國出口不利。
(《時代周報》2017-01-17)
目前我國的信貸結構很不盡如人意,其中有兩個"信貸偏好":一是國企、政府、大型企業信貸比重較高;二是房地產行業信貸畸形占比。評判信貸結構的優劣與否,關鍵要看信貸有多少進入了實體經濟,多少進入了樓市和股市……信貸結構是否合理,不僅關系到銀行業的資產安全、營運效應,更關系到金融安全以及經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從這些角度來審視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結構,顯然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這必須通過優化市場激勵措施、改善信貸環境、設計公共政策等一系列深化金融改革的措施,這恐怕是信貸額"再度刷新歷史紀錄"之后,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2017-01-17)
目前個別地區出現了一種趨勢--騰籠換鳥,希望引入盈利能力更強的企業,而低利潤或虧損的企業則遷走。應當說,這些目標是合理的。問題在于,實施時機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騰籠換鳥會帶來階段性的陣痛,對此應該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其次,在騰籠換鳥的過程中,要平衡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是維持中國制造長期競爭力的必要措施,低利潤的企業遷走就長遠而言未必是壞事,但考慮到工廠關閉可能對地方的就業與經濟增長造成沖擊,騰籠換鳥要考慮到當前的需要,應該循序漸進,以減小沖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門應該努力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有助于本地現有企業轉型升級,也能吸引技術含量更高的企業入駐。
(《小康》2017-02-03)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的結構再平衡問題出現了一些積極進展,但是很多重要的方面,例如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例如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等,我們并沒有看到實質性的改變。因此,近期內經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我們的主要風險仍然是經濟結構的失衡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將會影響長期增長。如果我們的杠桿率繼續快速攀升,則有可能導致泡沫破滅,使得經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當前,不應該以短期增長率為主要政策目標,而要下決心調結構、促改革。通過大力度的改革和調整,2030年中國有望進入高收入行列。(作者為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