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官方通報了兩起醫院內的感染事故:一起是浙江省中醫院因違反“一人一管一拋棄”操作規程,重復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污染,導致部分治療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已確診的就有5例。第二起是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違反操作規程,造成9名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肝病毒。
匪夷所思的院內感染,還是艾滋病毒,讓網友立即炸開了鍋。人們把600字的通報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卻更加不明所以。“一個管子能花多少錢,為什么要為公家省這點錢?”“哪項中醫治療需要使用吸管?”
針對此事,1月31日、2月7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局局長王國強親自帶隊,督導調查。2月3日、12日,衛計委專題會議研討處置;2月4日和10日,專家兩次進行專題研究。14日,衛計委又再次派出聯合督查組奔赴浙江,誓言絕不姑息,將社會隱患扼殺在搖籃。
這社會隱患到底是什么?是什么醫療項目導致了艾滋病的大規模傳播?目前,大家能做的只有猜猜猜。《華西都市報》旗下的“封面新聞”報道,據網友爆料,這5名患者在浙江省中醫院進行的是一項名為封閉抗體主動免疫的治療。憑借這點可憐的信息,在醫生圈子里,“主動免疫療法”又成了熱點。
這是一種針對不明原因反復自然流產患者的治療方法,標準的治療是這樣的:取病人配偶肘靜脈血,提取淋巴細胞,在病人前臂三角肌處皮下、皮內各注射3點。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醫學界也存有較大爭議。婦產科醫師龔曉明就在微博中表示:“把丈夫的淋巴細胞注射到女方的身體里面來治療習慣性流產,這本來就是很沒有證據的事情,有些醫院在做,我一直表示反對。而且我一直覺得也是危險的事情,你怎么去確保不傳播血源性傳染病?”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郁琦也稱:“封閉抗體檢查的方法本身不準確,免疫治療針對什么樣的反復流產有作用也不清楚,能改善什么指標也不知道。”
可是,少數醫生的聲音似乎敵不過大環境——做相關治療的醫院實在是數不勝數,從民營到三甲。而接受治療的女性范圍也在擴大,懷孕三次甚至才胎停一次或兩次的女性往往也要聽從建議或主動要求做封閉抗體檢測。
如果她們知道,這種花費至少數千元的治療,并不一定能給她們帶來期待的療效,反而會讓她們承受漫長的等待與失望,甚至感染傳染病的危險,她們會怎么想?
世界衛生組織在微信公號中發文《在中國培養患者安全的文化》,副題是:讓悲劇如何不再發生?文中談到,“對此類事件的正確處理一定不能止步于調查和懲罰措施,在醫療衛生服務中培養患者安全文化同樣至關重要。”
什么叫患者安全文化呢?一般是指醫務人員和患者雙方都可以報告不良事件;發生錯誤時,會對事件進行徹底而透明的調查,并將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內化到機制中,在整個國家衛生服務系統中加以推廣。
正因為缺乏這種文化,青島乙肝感染暴發后,醫院因申請評優,瞞報多日(據《新京報》);正是因為沒有這種文化,河南文樓村241人染艾滋病毒,都是非法采血惹的禍(據《新華網》)。前車之鑒,到了此時,還有什么理由不公布讓5人感染艾滋病毒的醫源性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