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搜狗輸入法大數據研究中心將中國網民在公共平臺的言論與生活交流中的表達融合為一體,指點江山與雞零狗碎并存。在不經意間,輸入法也悄然改變著我們的話語表達方式,影響并反映出大國網民的小情緒
剛剛結束的這個春節小長假,你過得怎么樣?
是在走親串友?還是忙著在手機上搶紅包?是守在電視機前和爸媽乖乖看春晚?還是忙著在對話框里和朋友吐槽電視里的節目?想必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后者。
來自《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中國網民95.1%用手機上網。鍵盤制造的交流限制和物理阻隔,似乎讓人們的表達變得更加從容和自由,人們越來越習慣在網絡世界里表達自己的嬉笑怒罵和生活細碎。
的確,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幸運的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鍵盤上敲下的符號能夠匯聚成數據洪流,供我們臨水自照,去反思和進步。根據國民輸入法——搜狗輸入法大數據中心研究發現,中國網民日均打字總數達350億之多,輸入法在不同場合鍵入用戶觀點的同時,也逐漸遵循著用戶的語言習慣,當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情緒搬到鍵盤上的時候,搜狗輸入法也通過大數據模型幫我們臨摹出了這個時代的樣子。
打個賭,這個春節你在輸入時用的表情包一定比文字多。
來自搜狗輸入法的數據研究顯示,我國網民人均每日打字數量在50至55個字之間,相當于發1到2條優質的朋友圈。這個輸入量不算多,而且近年來還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這一方面有科技發展的因素,如語音輸入技術上的推廣和成熟等,還有一個因素看似無足輕重,卻由于網民的頻繁使用和創造力,變得不可忽視,那就是——表情包。
拿表情包鼻祖emoji來說,使用率排名前十的為哭笑不得、生氣、害羞、嘿嘿、飛吻、得意、哭、哈哈、開心、汗,其中哭笑不得以超過第二名近六倍的輸入量遙遙領先。總體上中國網民的情緒是樂觀正面的,然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事件的層出不窮,更多的網民選擇用笑中帶淚的形式表達無奈心態。
根據搜狗輸入法大數據顯示,女性每人平均每天使用表情2.84次,而男性每人平均每天使用表情次數為0.74次,女性以高于男性近四倍的輸入量,成為使用表情符號的主力軍。這種差異化不僅體現在性別上,不同的網絡世代間也存在明顯差異:70后愛用玫瑰花、紅心表情符號;80后喜歡使用心形眼、得意表情符號;90后頻繁使用哭笑、流汗表情符號;00后偏愛流汗、鄙視表情符號,這一代還在校園中,正是喜歡追求自我、表達不屑情緒的年紀。同時,我們通過搜狗輸入法大數據發現,00后平均每天輸入表情2.3個,使用頻率遠高于其他世代。
要表達的情緒太多,emoji明顯不夠用了,風格各異的表情套圖層出不窮,催生了“斗圖”文化,不少年輕人更是表示“不斗圖不會聊天”。值得一提的是,表情包常與熱門事件、焦點人物、網絡段子、經典表達等結合起來。根據搜狗輸入法大數據發現,2016年最火表情包為黑人問號臉、互相傷害、葛優躺、熊本熊等,這類表情往往附有犀利幽默的文字,如“感覺身體被掏空”配上葛優躺、北京癱流行一時。在奧運期間,有元氣少女之稱的傅園慧化身行走的表情包,配合“洪荒之力”等熱詞成為表情包的輸入熱點。
表情包來勢洶洶,因其操作簡單,可幽默風趣地表達各種情緒,成為聊天中的潤滑劑。為了方便網民們用表情包表達情緒,2016年,搜狗輸入法特別添加了斗圖功能,只要輸入相關詞匯進行操作即可聯想到相關表情包。人們的表達在推動著技術的創新,輸入法也在改變著現代網民的表達方式。
2016年,廣西南寧的小伙子韋勇在失戀后錄了一段視頻,讓“藍瘦香菇”在10月8日至10月12日用了短短4天的時間,輸入量從無到有,再到人盡皆知。這種表達方式看似無厘頭,卻能快速得到網民的喜愛和瘋傳,這并不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搜狗輸入法大數據研究發現,“木有”“納尼”“蝦米”這類外語、方言進化而來的熱詞使用量在近五年內居高不下。方言的象聲詞使用可以增加表達的親密感和趣味性,中國網民在聊天時“賣萌”的方言化趨勢十分明顯。
除了外語方言這些造詞源泉以外,驚奇、簡潔、表達能力強的詞語,或者與新聞熱點事件關聯的詞語也是新詞發源地有關。根據搜狗輸入法大數據中心每年總結的網絡熱詞我們可以發現,與熱點事件相關的新詞往往熱度上升得快,冷卻得也快。如2013年隨著蘋果手機興起的“土豪金”,其占據當年新詞排行榜的前十名,而如今鮮有提起,難覓蹤跡。“美眉”“帥鍋”這樣的詞基本可以在你張口的瞬間,就被鄙視和嘲笑“老土”了。
根據中國網民的輸入習慣,什么樣的詞才能成為網絡新詞常青樹?通過搜狗輸入法過去五年的大數據研究,我們發現那些一直保持著較高輸入量的新詞,往往滿足這三個條件:功能性描述、表達心情、特殊代指。“點贊”“秒贊”等詞源于網絡社區的“贊”功能,后來延伸到生活中,來表達一種心理認同。因為“贊”已成為社交網絡的固定功能,所以這類詞的輸入量逐漸趨于平緩,成為一種常態詞匯。類似的還有“P圖”“海淘”等起源于功能描述的詞匯;網絡中富有創造力的語言,也讓各種心情的表述告別假大空、更加鮮活起來,“心塞”“人艱不拆”“也是醉了”雖然是2013、2014年興起的詞匯,但現在用起來也毫無違和感。“辣眼睛”“一臉懵逼”成為2016年網民最常輸入的表達心情的詞語,但根據搜狗輸入法的大數據顯示它們早已存在,卻一直半溫不火。當年的“辣眼睛”只是簡單描述眼部不適,“懵逼”還是東北的不雅方言。它們的大火往往是網民無法再用“雷人”“無語”這樣的詞去評論新聞事件的時候,這類詞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最終以鋪天蓋地的刷屏形式粉墨登場。什么是“特殊代指”的新詞?別告訴我你沒有被貼過標簽,這又是中國網民表達情緒時不可忽視的特色了。
2016年8月,“小目標”這個詞從無到有,在短短幾天內輸入量迅速飆升。起因是首富王健林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談及“很多年輕人想當首富”的話題,并淡定表示:“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斗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一個億。”
“一個億的小目標”讓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自己跟首富不在一個世界,“土豪”“屌絲”“富二代”這類有財富標簽屬性的詞借著這個事件,在輸入量上都有小幅度的升高。“錢”一直是中國網民討論的大話題,比較有趣的是,在輸入法的世界里,即便是中等收入網民,也喜歡自稱“屌絲”,戲稱別人為“土豪”。
除了財富問題外,2012年至2016年五年間,中國網民輸入最高的五類“個人話題”依次是:愛情(37.47%)、工作問題(24.28%)、友情(19.86%)、購物(12.02%)、理財(6.37%)。愛情是私人領域的核心話題,占到總體三分之一以上。“單身狗”“備胎”“男閨蜜”這類標簽詞匯一直保持著高輸入量,其中“單身狗”異軍突起,成為2016年網民們互相調侃最多的詞匯,甚至超出詞匯本身的內容,演變為一種文化。網民們更喜歡自稱 “單身狗”,而稱別人為“備胎”,兩個詞的輸入量差別如此巨大,可能不僅僅是現象原因,網民的自我解嘲也是有底線的。
從搜狗輸入法的大數據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趣的規律:有“學霸”的地方,“學渣”在集體抱團取暖;關于“小鮮肉”的討論下面,“腦殘粉”成為彼此攻擊的關鍵詞;“綠茶婊”起風波的時候,網民們就會怒刷一波“女漢子”……中國網民通過這種彼此貼標簽的形式,找到一種集體認同感,快速識別網絡勢力中的友軍;然而在“基友”“吃貨”“逗比”這類詞面前卻能達到空前一致。
雖然網絡世界里有各種標簽,但是也有人表示,網民們的身份其實只有兩種:“吃瓜群眾”和“鍵盤俠”。“吃瓜群眾”往往是指那些“不發言只圍觀”的普通網民;而誕生于2013年的詞匯“鍵盤俠”則特指部分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而在網上發表“個人正義感”的人群。
“吃瓜群眾”和“鍵盤俠”并非彼此對立的群體。“鍵盤俠”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委屈通過網絡平臺發泄,引起同樣處于該問題的“吃瓜群眾”的共鳴;“鍵盤俠”在社會問題和熱點新聞中的觀點,也代表了一部分“吃瓜群眾”的想法。有人說,他們是網絡事件的“攪屎棍”,是網絡暴力的主體;也有人說,他們是網絡上一種隱性的力量,蘊含一股群眾監督的氣場。
其實,來自搜狗輸入法的大數據顯示,在網民經常登錄的網站或APP中,社交類網站(APP)占據最大份額,超過九成。社交聊天時網民打字需求最多,視頻類、購物類、理財類、游戲類網站(APP)處于其次,新聞類網站登錄最少,說明中國網民對新聞評論并非那么熱衷。尤其是網民目前最核心的主體90后,中國網民整體UGC能力一般,喜歡圍觀點贊,但并不喜歡貢獻內容,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
當然,從搜狗輸入法的年度熱詞中,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網民更偏向于在哪些領域發聲。
政治一直是網民的興趣點,尤其是男性網民。在美國大選期間,“希拉里”“川普”“美國大選”在微博等平臺的輸入熱度有明顯升高,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間點更是達到了井噴的狀態。有趣的是,正如新聞報道中曾經提過義烏老板根據川普和希拉里面具的訂單量預測美國大選結果一樣,搜狗輸入法大數據中,我們也能明顯發現差別,“川普”的輸入量是“希拉里”3.7倍,雖然不排除川普自帶話題點比較多、更能引發網民討論熱情的原因。
除了政治話題,社會熱點也牽動著網民的情緒。雷洋事件發生于5月7日,“雷洋”一詞的輸入量從事件發生第二天開始增長,在五天內輸入量陡增30倍,并于一周后達到峰值,足見網民對該事件的關注。法律問題與日常生活休戚相關,搜狗輸入法大數據研究發現,一直以來輸入量最高的四大話題為法律、金融、醫療和房地產,其中法律甚至占到了總體的60%。除了社會熱點引發的話題外,在社會問題上,中國網民的討論頗為積極。2012至2016五年間,中國網民提及度最高的“十大社會問題”依次是:教育問題(41.64%)、勞動就業問題(15.81%)、食品安全問題(12.28%)、人口問題(10.24%)、物價問題(9.25%)、誠信問題(7.75%)、房價問題(7.13%)、家庭暴力問題(5.4%)、生態環境問題(5.36%)、青少年犯罪問題(4.54%)。這基本上涵蓋了社會問題具體表現形式的主要方面。
近五年來,網民對于十大社會問題的提及度呈上升的發展趨勢,提及度上升速度最快的是教育問題和誠信問題,人口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的提及度趨勢基本穩定平緩,房價仍是老生常談,而生態環境卻因為“霧霾”一詞的頻繁出現被網民重視起來。2016年末的幾場霧霾,讓這個詞不出意料地成為搜狗輸入法年度熱詞,“霧霾”在2016年11月前的輸入量尚處于平穩狀態,而進入到霧霾十分嚴重的12月,“霧霾”一詞的輸入量迅速攀升,達到其他月份的80多倍,網購平臺中“口罩”“空氣凈化器”等對抗霧霾產品的輸入熱度是以往的十幾倍,由此可見霧霾對生活造成的影響。縱觀搜狗輸入法大數據,“空氣凈化器”“新風系統”近五年的輸入熱度持續上漲,這側面說明隨著霧霾越來越嚴重,人們已經不能簡單滿足于戴口罩這類傳統方式,轉而尋求更專業的科技手段。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輸入熱詞究其本質還是圍著“民生”轉,“民生”依然是最能激起中國網民討論熱情的核心話題。
現實生活中,中國人喜歡壓抑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于色”是一句很高的評價,似乎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一件不禮貌、沒城府的事情。網絡環境的寬松,讓網民暫時得以有喘息之地,午休、睡前等個人空閑時間是網民全天打字最活躍的時刻,輸入法就這樣成為了我們得以感知網民真實情緒的媒介,我們總是能從輸入法的詞庫里尋找網民情緒表達的共振點。
“搜狗輸入法到2016年已經打造了十年的時間,伴隨互聯網發展,成為一個觀察者和參與者,使命參與是產品和技術創新,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網絡文化快速的發展。”談到輸入法的意義和影響,搜狗輸入法的工作人員表示,同為一名普通的網民,他希望每個人都能以更為理性的態度面對網上所發生的種種事件,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和選擇能力;而搜狗作為科技企業,則希望通過大數據分析去做出更好的引導,在承載社會情感溝通和社會話語整合方面做好記錄。
輸入法就像是武俠小說里的掃地僧,在本地詞庫順應著使用者的習慣,在云端詞庫包容著網絡時代的變化,在不經意間,悄然改變著我們的話語表達方式,影響并反映出中國網民的小情緒。搜狗輸入法大數據研究中心將網民在公共平臺的言論與生活交流中的表達融合為一體,指點江山與雞零狗碎并存,體現出這個時代中國網民更加真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