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啟健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因此,在教學這門學科時,我們要一定要根據學科特點,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法與策略,達成自己的教學目標。本文,筆者將試著從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角度探討一下品德與生活(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
一、聯系生活,讓教育落到實處
品德與生活(社會)這門學課的性質決定了她與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里面的許多課題離學生的生活都貼得比較近。這就決定了我們在上這門課的時候,不能閉門造車,脫離生活實際去死講課本,而是讓教材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相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以教材為工具,著手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讓品德教育落到實處。以鄂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我們都是好朋友》為例,老師可以挖掘學生生活中的資源,讓學生通過“猜朋友”“小訣竅”“解矛盾”“廣交友”“聽我說”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總結出怎樣交到更多的朋友、與朋友相處的辦法等。這樣,課堂上,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到了交朋友的好辦法,課堂就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真正變成了他們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好幫手,好工具。
二、依托教材,整合資源
教材與課堂的容量是有限的,而生活的外延是無限的。怎樣在有限的課堂里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受到啟發,引發共鳴,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就成了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品德老師不應該局限于教材,而是要依托教材,整合生活、社會上許多有效的資源,以此來達成教育目標。如山東人民出版社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和平的衛士》一課中,講到了人民解放軍“戍邊”、“救災”“維和”的職責。有條件的老師完全可以采訪一下有相關經歷的解放軍戰士,不僅拓展了教材的外延,而且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更真切的讓學生感受到了人們子弟兵的職責。
三、創設情境,潤物無聲
品德課并不是一味空洞的說教,而是在引發學生共鳴的同時,開啟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樣才能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品德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巧妙地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進步。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祖國的寶島臺灣》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一起乘坐“風光好”游覽臺灣,乘坐“物產號”了解臺灣豐富的物產,乘坐“訪古號”了解臺灣的歷史,這樣一來,整堂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加深了對臺灣的了解。再如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文字的創造與發展》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了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的不便與費力,從而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到漢字發展之初的歷史,從而更深的體驗到漢字發展的歷史與進程。
四、形式多樣,放手課堂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我們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但絕對不能越俎代庖,成為課堂的主體,這樣的課堂就成了一言堂,缺少了靈動性。我們可以運用“知識競答”、“趣味游戲”、“真實體驗”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充實教學內容,又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我們還可以組織各種自主學習,各種調查活動,既讓學生走出了課堂,解放了學生的束縛,又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靈動的課堂。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以教材為依托,以生活為資源,以活動為基礎,以課堂為陣地,我們的品德課一定會越來越精彩,越來越充實!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