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楊
1:6的購買力有多么驚人?
當下的家庭,一個孩子至少有6位家長在主動消費。特別是二胎政策開放以來,我國整個嬰童行業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2017年,也被業界稱之為“童裝市場爆發元年”。預計,2017年我國童裝市場規模或將突破1500億。另有行業數據預計,2020年我國童裝市場規模或將超過2000億。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2017(秋季)上,爛漫童裝展區,由伊頓紀德、沅洛等校服品牌引領的品質童裝,綻放出科技智能帶來的品質保障,而抗菌、防水、防污、抗過敏、防蚊蟲等功能性新品也成為一大亮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展會上童裝品牌的設計都很讓人驚艷。
展會開始第一天,記者便被BOBO@TOTO品牌展位吸引過去。
BOBO&TOTO童裝致力打造3—14歲國際潮流潮童,品牌的產品設計與韓國等國際設計公司合作,始終走在時尚潮流的前端。
該品牌負責人周芳與記者探討了當下童裝市場的發展狀況,周芳認為:“目前國內的童裝市場整體比較‘平’。價格適中,因為穿著周期短,有的媽媽覺得買特別貴是浪費,還有就是以適穿性為主,保暖、穿著方便。但是我們走快了一步,與一些時尚潮流相結合。”
之所以有這樣的前瞻性,因為品牌切實的看見了市場需求。美麗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大趨勢,孩子的審美在提高,家長的培育也開始全方面展開。“所以,在我們品牌的店鋪里,80%的情況都是孩子說喜歡就買,而不是以家長的意愿為先,非常尊重孩子。”
在市場的一線,可以清楚的感覺到,現在的孩子對美學的理解是優于父母這一代人的。他們對色彩很敏感,看見一件衣服,他們會聯想到藝術品,甚至對每年的流行色了如指掌。
“顯而易見的是,孩子的審美崛起的特別快,以前都是家長給孩子搭配衣服,但是現在的孩子不一樣,會明確告訴家長我喜歡什么樣的,自主性特別強,這個是孩子的變化。所以品牌更多的要去想孩子喜歡什么,并不是說媽媽喜歡什么,我覺得這是一個品類的需求變化。”
這一特質不僅體現在市場上,甚至出現在校園里。展會上有多家校服制造企業,摒棄了“面口袋”似的舊式校服,而是美觀與實用性俱佳。伊頓紀德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產品出貨量是620萬件,是整個日本校服出貨量的1.5倍,目前我們品牌已經發展成全球綜合體量最大的校服企業,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們已服務了30個省,3400多所學校。”
伊頓紀德、沅洛等多家校服企業的負責人表示,之所以校服開始大改革,首先就是因為孩子時尚意識的覺醒,或者學校和家長要為孩子的審美培養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學齡兒童穿著校服的時間比便服的時間要長的多,所以,至少要讓孩子在學校穿上他們喜歡的衣服,帶著更好的心情去學習。
校服的市場我們且不深談,但孩子時尚意識的覺醒確實敲擊了還在“按部就班”的童裝市場,在保證優質的同時,關注孩子的審美和需求,或許是童裝市場的下一個風口。
當然,孩子時尚意識的覺醒,離不開當下社會環境的推動,家長都在努力為孩子營造幸福成長的環境,讓他們擁有創造美好未來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舉辦一些儀式,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儀式感,是很多年輕父母的選擇。在音樂之都奧地利,父母帶孩子去聽一場音樂會之前都會讓所有人穿上禮服,臨行前告知入會儀式等,只有這樣一種重視感的存在,才會讓孩子們覺得它的重要性,聽的時候才會更集中,更容易有代入感,給自己強烈的心理暗示,進而調整自己的言談舉止,直至和當時的身份達到最佳融和。
所以,從消費者需求來看,再也不是一套休閑走天下的時代了,童裝市場在向細分領域發展,比如場景化裝著。從參加本次展會的童裝品牌結構中也不難發現這一點,有多家參展的童裝品牌是做禮服產品。
來自香港地區的童畔品牌主打公主禮服,基于華麗的歐式禮服,融入生活的元素,創造出符合現在兒童審美與時尚需求的禮服產品線。有滿足日常穿著的“輕禮服”系列,有隆重的全手工定制“輕奢禮服”系列,還有與當紅卡通形象合作推出的限量款禮服和公主裙。
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品牌的主市場和設計團隊都在香港地區,現在已經開始像內地轉移,因為內地童裝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兒童禮服領域現在還屬于市場空白階段,但一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還有多家以設計見長的兒童禮服品牌,包括知名婚紗品牌明瑞,都開始開展兒童禮服業務。專業的設計團隊,國際頂尖面料、優異的性價比,可以量身定制的服務等,在展會上都屬于“搶手貨”,展位上的商業洽談以及訂單絡繹不絕。
顯而易見,當下的童裝市場向多元化發展,除了場景化著裝的需求,還有“功能性”也成為品牌的一個突破口。
“在香港有很多小朋友有蠶豆癥,薄荷腦和樟腦是導致蠶豆癥過敏的一個源頭,所以,這些小朋友沒有防蚊產品可以用,這些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都他非常痛苦。所以,當時班尼路在香港地區推出HHL Technology防蚊童裝的時候,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漢斯克新材料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
漢斯克新材料集團在多功能衛生產品技術上是一個創新的引領者,HHL Technology是集團旗下副品牌,是最早將防蚊功能與服裝面料相結合的企業,在開拓中國國內市場之前,已經在歐洲市場深耕20多年,主要將這項防蚊技術應用到戶外運動、孕嬰服裝以及家紡產品中。
據集團負責人介紹:“中國防蚊發展是從2013年開始的,我們品牌中國市場應該是在2003年。因為當時很多歐洲訂單在中國加工,于是干脆在中國設點,提供技術服務和售后服務,來服務于這些歐洲品牌客戶在中國的工廠。2014年廣州的登革熱,當時有6到8萬人感染,這個數字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防蚊概念很容易進入了消費者和品牌商的心里。當時優衣庫就開始開發,然后班尼路、李寧等都開始開發防蚊服裝。”
而且,除了已經成熟的戶外領域,兒童服裝、孕嬰防護是需求最大的,班尼路在香港取得的成功與轟動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在功能性服裝的選購過程中,消費者會更加謹慎。因為傳統的觀念中,童裝適合的面料就是100%棉。對于很多功能性面料的成分,家長會有所懷疑。
“很多童裝品牌在與我們洽談合作時,第一個問題也是是否安全。的確,安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但是在歐洲,我們合作了一個意大利的高端嬰幼兒家居品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有信心的,而且我們的產品核心技術不含有對兒童刺激的東西。所有成分都是公開透明,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客戶安全沒有問題。”
該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保證技術的安全,還要有一套完整的監管體制和后臺,對我們產品進行絕對防偽,對消費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