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田路,顧雪,賈中秋,曹中秋
塊體納米晶Fe-50Cu合金在硫酸鈉溶液中的腐蝕電化學行為研究
崔田路,顧雪,賈中秋,曹中秋
(沈陽師范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利用動電位極化曲線、電化學阻抗譜圖等電化學測試手段,探究了用粉末冶金法制備的常規尺寸Fe-50Cu合金、機械合金化法和液相還原法制備的納米晶Fe-50Cu合金在0.05 mol/L硫酸鈉溶液中的腐蝕行為。研究表明,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的自腐蝕電位隨時間的變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不變。從動電位極化曲線來看,三種方法制備的合金都發生活性溶解現象,機械合金化法制備的Fe-50Cu合金腐蝕電流密度最大,腐蝕速度最快。從交流阻抗譜可知,三種均為單容抗弧,且液相還原法制備的Fe-50Cu合金的電荷傳遞電阻最小。三種方法比較得知液相還原法制備的合金耐腐蝕性好。
納米晶; 動電位極化曲線; 交流阻抗譜; 電化學腐蝕
表面效應、體積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作為納米材料的獨有的特性,使其在力學、聲、電、光、磁等方面擁有出眾的性能,在催化、生物醫學、建筑工程、信息科技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對納米材料進行定義。從晶粒尺寸上來看,通常指的是尺寸小于100 nm,且屬于納米數量級范圍內的材料。從晶粒組成來看,可定義為兼具有長程有序和無序兩種排列的原子組合體。納米材料晶界體積分數高達50%[1-5]。納米材料的制備方法有多種,按照界面形成過程分類可分為外壓力合成、沉積合成和相變界面形成法三類[6],按制備原料狀態分為三大類:氣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7-8]。
羅偉等[9]采用惰性氣體沉積原位溫壓法制備的塊體納米晶銅和多晶銅在0.1 mol/L CuSO4和0.05 mol/L H2SO4混合溶液中進行對比,通過XRD、EDS和SEM進行探究,發現二者具有不同的腐蝕形態,且納米晶銅耐腐蝕性更低。孟國哲等[10]通過采用多種電化學方法測定比較鑄態Fe-10Cr和濺射納米Fe-10Cr在0.05 mol/L NaCl + 0.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腐蝕性能,發現濺射納米涂層鈍化膜穩定性更高。Edilson M. Pinto等[11]通過比較濺射技術制備的納米銅和鑄態銅在0.5 mol/L的NaCl溶液中鈍化性能,發現晶粒尺寸和晶界結構不同直接影響腐蝕形貌和行為。本文主要研究采用機械合金化法(Mechanical Alloying,簡化為MA)、粉末冶金法(Powder Metallurgy Method,簡化為PM)和液相還原法(Liquid Phase Reduction 簡化為LPR)制備的納米Fe-50Cu合金在0.05 mol/L的Na2SO4中的腐蝕電化學行為。
粉末冶金法和機械合金化法是將99.99%的分析純金屬Fe、Cu粉,以1∶1的摩爾比例放入球磨罐中在氬氣保護范圍下分別進行球磨0.5 h和40 h,得到的是常規尺寸的Fe-50Cu合金粉末和納米晶 Fe-50Cu粉末。液相還原法則是向用氨水調節pH值為11的還原聯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濃度的CuSO4和FeSO4溶液和表面活性劑聚吡咯烷酮,在70 ℃下進行反應,之后經過過濾洗滌干燥得到納米晶Fe-50Cu粉末。
將3種方法制備的Fe-50Cu粉末在真空熱壓爐中進行熱壓,790 ℃,86 MPa 保持10 min,其中400 ℃ 保溫2 min,然后隨爐冷卻,熱壓后Fe-50Cu合金的密度用排水法測量,致密度均為97%以上,得到的塊狀試樣使用線切割機進行切割,將其切割成面積為1 cm2的長方形試片,用牙膏粉進行封樣,使之只有一個面暴露于空氣中,即作為工作面,將工作面經過金相打磨拋光,得到實驗樣品。實驗采用三電極體系,待測樣品(工作電極),鉑(輔助電極),甘汞電極(參比電極),實驗所使用的設備是來自于美國EG&G公司所生產的PARSTAT/MC電化學測量系統。
圖1為PM、MA、LPR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在0.05 mol/L Na2SO4溶液中的自腐蝕電位隨時間變化曲線圖。由圖1可知,在0.05 mol/L的Na2SO4溶液中,PM、MA、LPR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的自腐蝕電位非常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本沒有變化。PM Fe-50Cu合金的自腐蝕電位為-646 mV,MA Fe-50Cu合金的自腐蝕電位為-604 mV,LPR Fe-50Cu合金的自腐蝕電位為-132 mV。自腐蝕電位代表腐蝕傾向,自腐蝕電位越高,耐蝕性越好。

圖1 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在0.05 mol/L Na2SO4溶液中自腐蝕電位隨時間變化曲線
圖2 是PM、MA、LPR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在0.05 mol/L的Na2SO4溶液中動電位極化曲線。使用Cview 軟件對圖2中的動電位曲線進行擬合后得到的電化學參數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0.05 mol/L的Na2SO4溶液中,LPR Fe-50Cu合金的腐蝕電流密度為3.179 μA/cm2,PM Fe-50Cu合金的腐蝕電流密度為10.459 μA/cm2,MA Fe-50Cu合金的腐蝕電流密度為32.810 μA/cm2。在三種方法中,有且只有機械合金化方法在0.05 mol/L的Na2SO4溶液中發生鈍化。腐蝕電流密度從小到大順序為LPR Fe-50Cu < PM Fe-50Cu < MA Fe-50Cu,因為腐蝕速率與腐蝕電流成正比,說明耐腐蝕性依次增大。液相還原法制備的Fe-50Cu合金耐蝕性在三種方法中為最優,機械合金化法制備的Fe-50Cu合金腐蝕速度最快。

圖2 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在0.05 mol/L Na2SO4溶液中的動電位極化曲線

表1 三種方法制備Fe-50Cu合金在0.05 mol/L Na2SO4溶液中腐蝕電化學參數
圖3是PM、MA、LPR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在0.05 mol/L的Na2SO4溶液中的交流阻抗譜,使用Zview軟件對交流阻抗譜進行擬合后得到的等效電路圖如圖4 所示,擬合的等效電路圖參數如表2所示。從圖3和表2 可知,三種都是單容抗弧,沒有擴散尾。

圖3 三種方法制備的Fe-50Cu合金在0.05 mol/L Na2SO4溶液中的交流阻抗譜
LPR Fe-50Cu合金的電荷傳遞電阻Rt為1 555 Ω·cm2,PM Fe-50Cu合金的電荷傳遞電阻Rt為1 010 Ω·cm2,MA Fe-50Cu合金的電荷傳遞電阻Rt為509.6 Ω·cm2。傳遞電阻由小到大順序為MA Fe-50Cu < PM Fe-50Cu < LPR Fe-50Cu,三者中LPR Fe-50Cu合金的電荷傳遞電阻最大,耐腐蝕性強,電化學穩定性最好,符合腐蝕電流密度所呈現出的規律。

圖4 Fe-50Cu合金等效電路圖

表2 三種方法制備Fe-50Cu合金在0.05 mol/L Na2SO4溶液中等效電路元件參數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備出的常規尺寸Fe-50Cu合金、機械合金化和液相還原法制備出的納米晶Fe-50Cu合金在0.05 mol/L的Na2SO4溶液中,都會發生活性溶解現象,其中機械合金化法制備的Fe-50Cu合金腐蝕電流密度最大,腐蝕速度最快。三種方法制備出的Fe-50Cu合金在交流阻抗譜中均呈現為單容抗弧,且液相還原法制備出的Fe-50Cu合金的電荷傳遞電阻最大,與電動位極化曲線規律相符,說明液相還原法制備的Fe-50Cu合金耐腐蝕性為三者中為最優。
[1]朱世東,周根樹,蔡銳,等.納米材料國內外研究進展Ⅰ—納米材料的結構、特異效應與性能[J].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2010,31(3): 1-5.
[2]劉珍,梁偉,許并社,等.納米材料制備方法及其研究進展[J]. 材料科學與工藝,2000,8 (3): 103-108.
[3]周果軍,甘衛平.塊體納米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 安徽化工,2002 (3):9-21.
[4]張立德. 納米材料的發展[J]. 中國科學基金,1994 (3):198-202.
[5]朱世東,徐自強,白真權,等.納米材料國內外研究進展Ⅱ—納米材料的應用與制備方法[J].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2010,31 (4):1-7.
[6]居志蘭,戈曉嵐,許曉靜,等.塊體納米材料的研究現狀與發展思路[J]. 江蘇大學學報,2002,23 (4):47-51.
[7]唐一科,許靜,韋立凡,等.納米材料制備方法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 重慶大學學報,2005,28 (1):5-10.
[8]張立德, 牟季美.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9]羅偉,錢聰,吳希俊,等.納米晶銅塊體材料電化學腐蝕行為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2006,40 (9):1587-1590.
[10]孟國哲, 李瑛, 王福會, 等.納米Fe-10Cr涂層電化學腐蝕行為影響研究Ⅱ.點蝕性能[J].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07,27 (1):43-47.
[11]Edilson M Pinto, A Sofia Romas, M Teresa Vieira, etal.A corrosion study of nanocrystalline copper thin films[J]. Corrosion Science,2010,(52):3891-3895.
Study on Chemical Corrosion Behavior of Nanocrystalline Fe-50Cu Bulk Alloys in Na2SO4Solution
,,,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bulk Fe-50Cu alloys respectively prepar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 liquid phase reduction and powder metallurgy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in 0.05mol/L Na2SO4aqueous solution by using free corrosion potential, polarization curves and EIS. The free corrosion potential showed that all of the three Fe-50Cu alloys almost remained unchanged with time. The dynamic potential polarization curve showed that all of the three Fe-50Cu alloys were dissolved. The corrosion density of MA Fe-50Cu alloy was the largest,so its corrosion rate was the fastest.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ndance spectroscopie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three Fe-50Cu alloys contained continuous capacitive arc. The charge transfer resistance of LPR Fe-50Cu alloys was the smallest, so its corrosion resistance was the best.
nanocrystalline; dynamic potential polarization; EIS;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O 646.6
A
1004-0935(2017)09-0841-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號:51271127。
2017-07-10
崔田路(1993-),女,碩士,遼寧省沈陽市人,2015年畢業于南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方向:金屬腐蝕與防護。
曹中秋(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制備及腐蝕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