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驍鵬 王 偉 湯同軍
(江蘇省句容市人民醫院,江蘇蘇州 212400)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為常見脊柱損傷,多由暴力所致,可累及患者前柱、中柱,對其神經功能及脊柱穩定性具有較大地影響[1]。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操作方法存在較大差異性,其中短節段椎弓根內固定治療該疾病的效果較為顯著,但臨床對于其遠期療效的報道較少[2-3]。為此,本研究對本院2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節段椎弓根內固定治療,旨在探討采用該手術治療的遠期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在本院就診的2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6~57歲,平均年齡(41.52±3.17)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7例,交通事故致傷11例,重物砸傷2例;骨折階段:T111例,T1212例,L13例,L24例。
(1)納入標準:①經X片、CT掃描、斷層攝影顯示為單節段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者;②存在胸腰背部疼痛者。(2)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血液系統疾病者;③病理性骨折、開放性骨折、伴有盆骨或下肢骨折者;④重度臟器功能障礙者。
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短節段椎弓根內固定治療,全身麻醉,取患者俯臥位,將骶部、肩部墊高,懸空腹部,采取后正中切口,充分暴露正常椎體(棘突、關節突、椎板)以及傷椎,首先采用探針探查釘道四壁,以確保螺釘位于傷椎椎弓內,再于上、下鄰椎內置入椎弓根螺釘,并保證螺釘尖端過患者傷椎椎體中心但不超過椎體前緣,可視患者傷椎椎體骨折破壞程度置入1~2根椎弓根螺釘,查看患者傷椎復位情況及椎弓根螺釘的位置,若患者椎管內占位>30%,則采取全椎板減壓。將游離在患者椎管內的小骨快、凝血塊清除,對前緣突向后方椎管骨塊通過推頂的方式,以解除硬膜囊壓迫,并在下位椎體與傷椎之間放置橫連器,隨后將雙側支撐棒鎖定,沖洗傷口,并在切口處置入引流管,最后逐層縫合切口。術后1年,根據患者骨折愈合情況,將其內固定取出,并隨訪觀察1年。
(1)所有患者均于術后2年拍攝傷椎正側位X線片,觀察其椎體前、后緣高度以及Cobb角角度變化情況;(2)術后2年,參照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表[4]評估患者神經功能,其中A級表示損傷平面以下患者無深淺感覺,肌肉無運動功能;B級表示患者損傷平面以下尚無運動功能;C級表示患者損傷平面以下肌肉尚無有用運動功能;D級表示患者損傷平面以下的肌肉功能雖恢復不完全,但可使用拐杖行走;E級表示患者有病理反射,大小便功能、深淺感覺、肌肉功能表現為良。(3)術后2年,記錄患者術后及內固定取出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內固定物斷裂,內固定物松動、切口感染、后凸畸形加重、傷椎再發骨折。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椎體前后緣高度、Cobb角度 所有患者術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緣高度均高于術前,且Cobb角角度比術前顯著縮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椎體前后緣高度、Cobb角度對比(

表1 兩組椎體前后緣高度、Cobb角度對比(
神經功能 患者術后神經損功能恢復情況優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 n 椎體前緣高度(mm)椎體后緣高度(mm) Cobb角(°)術前 20 16.78±1.36 32.17±0.83 22.19±4.77術后 20 24.19±2.18 36.31±0.72 4.95±1.75 t 12.897 16.850 15.174 p<0.05 <0.05 <0.05
并發癥:20例患者術后均無內固定物斷裂、松動以及切口感染等并發癥;內固定取出后,后凸畸形加重1例,傷椎再發骨折1例,總發生率為10.00%(2/20)。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為常見急性損傷,胸腰段為腰椎前凸及胸椎后凸的銜接點,是肩背負重應力集中點[5]。該疾病以翻身困難、腰背部肌肉痙攣、腰部軟弱乏力、局部疼痛等為主要癥狀,常伴有腹痛、腹脹、便秘等癥狀,易伴隨馬尾神經或脊髓損傷。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以緩解患者癥狀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椎體前、后緣高度明顯增加,Cobb角角度明顯縮小,術后神經損傷程度明顯緩解,內固定物取出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0.00%,且均未出現內固定物斷裂,內固定物松動、切口感染等并發癥,說明經后路短節段椎弓根內固定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利于改善其神經功能,且術后并發癥較少。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存在多軸向機械不穩定等情況,故對患者傷椎進行有效的固定及復位是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同時臨床應該以穩定椎體,對患者椎管采取減壓方式,幫助其脊柱序列及神經功能盡快恢復為手術主要目的[5]。其中,后路短節段椎弓根內固定治療可有效融合少量脊柱運動節段,具有風險低、骨折復位佳、操作簡單、創傷小等優點,可將椎弓根螺釘置入其椎體內并重進行錨固,利用椎弓根螺釘促使椎體高度恢復,解除椎管內占位,并糾正Cobb角角度。同時,該手術途徑符合生物力學特點,置釘要點是在患者傷椎上建立支點,以產生向前頂推力,使傷椎上下以及縱向牽引形成三點復位固定技術,可促使患者椎體更加牢固,利于穩定其椎體結構,進而控制傷椎置釘后平行移動效應,使其固定失敗率大幅縮減[6]。相關研究發現,增加固定節段,可提高穩定定型,利于分散短節段椎弓根單個螺釘的引力,進而抑制椎弓根螺釘松動、斷裂等并發癥的發生[7]。術中植骨可促使患者椎體內部生理結構及其外形得以維持、恢復,可有效避免應力集中于患者椎弓根釘棒系統中,利于其椎體高度的矯正。此外,該手術可減小脊髓損傷及脊柱運動單位解剖狀態損傷的可能性,以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脊柱正常功能,利于患者術后康復[8]。
綜上所述,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采取經后路短節段椎弓根內固定治療,利于矯正其椎體高度,減小Cobb 角角度,且并發癥較少。

表2 兩組Frankel分級情況對比[例(%)]
[1] 孫方盛,李宇衛.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側方應力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7,39(1):40-43.
[2] 孫平,徐蘇洋,高田田,等.短節段內固定聯合椎體成形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2017,12(7):1042-1044.
[3] 王興斌,王洪偉,陳語,等.傷椎單側后路短節段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7,26(1):22-25.
[4] 張猛,潘玉林,郭小偉,等.短節段釘棒固定減壓融合聯合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伴神經損傷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7,14(4):85-88.
[5] 陳農,周海林,周凱華,等.后路短節段固定結合經傷椎椎弓根植骨治療胸腰椎骨折[J].中國臨床醫學,2016,23(1):48-52.
[6] 何海潮,呂曉強,張永進.短節段經皮微創與傳統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伴后方韌帶復合體損傷的胸腰椎骨折的比較[J].中國骨傷,2016,29(4):329-334.
[7] 許財元,張濤,高中玉,等.短節段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經傷椎與跨傷椎的臨床療效比較[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6,22(1):58-61.
[8] 馮志斌,王鈞,段小亮,等.經傷椎置釘短節段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6,45(9):119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