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勇 朱玉磊 馬文彬
(1.成都骨科醫院,四川成都 610015;2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成都 610075)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系椎動脈顱外段受頸部病理改變影響,使頸血流障礙而引發以眩暈為主的臨床綜合征[1]。隨著現代生活與工作模式的變化,CSA發病率、就診率及復發率明顯增高,對癥治療該病對提高治愈率和控制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推拿流派治療CSA療效顯著[2-4],而目前少有兩派結合治療CSA,且更少有單一療法與聯合療法的對比研究。故本課題組運用基于楊杜兩派理筋特點推拿手法治療本病,結果如下。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108例CSA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組54例。其中治療組男19例、女35例,年齡23~80歲,平均年齡(46.54±13.54)年,病程0.5~22年,平均病程(3.99±4.03)年;對照組中男22例、女32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50.48±12.39)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28±2.7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5]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如下:頸性眩暈癥狀,可有猝倒史;旋頸試驗(+);頸部不適或僵痛;多伴有頭顱癥狀:視力模糊、耳鳴及聽力障礙等;X片示節段不穩或曲度改變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等;TCD檢查可發現椎動脈Ⅱ、Ⅲ段血流異常;排除眼、心、腦、耳源性眩暈。
(1)治療組采用坐位推拿,要求術者雙手操作,且采用中等力度(力度達肌層),以局部有溫熱感為度。分為頸肩部推拿和頭部推拿,具體方法如下[7-8]:
頸肩部推拿:1滾頸肩:以第五掌指關節著力滾肩井3 min,再從上到下依次滾頸棘突、棘突旁、頸根4~6 min;2揉頸:以食中環三指指腹著力,揉頸棘突、頸側及頸根3~4 min;3拿頸肩:以拇指和食中環三指指腹對向用力,拿頸棘突、頸側及肩井3~4 min;4推旋頸棘突:左(右)手拇指推抵頸棘突,同時另上肢環抱患者頭部做往返旋動1~2次;5推頸:從上到下推風府-大椎、風池-肩井、橋弓各1~2 min。
頭部推拿:1推額:推印堂,分推眉弓、額部1~2 min;2揉顳部:以大魚際揉兩側太陽、率谷1~2 min;3疊指揉四神聰、百會、風府;拿頭五經:4中指分置頭部督脈,其余手指分置兩側膀胱經及外側膽經,由前發際至后發際,3~5遍;5分頭筋:以雙手指腹著力,在顳部、頂部及枕部板結粘連處分筋1~2 min;6理頭頸:以雙手食中環三指指腹著力,在維持一定的壓力下,從前額陽白穴-頭側耳后-頸側-肩部-上臂外側-肘部,反復3~5次,術畢。
(2)對照組采用針刺+中頻聯合治療:針刺雙側風池、頸夾脊、頸百勞,隨癥加減,平補平瀉,留針20 min;中頻取雙側肩井穴,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20 min。
兩組治療1次/d,6次/療程。兩個療程之間休息一天,治療結束后進行臨床觀察分析。
(3)功能鍛煉及注意事項
旋肩活動:囑患者雙上肢放松自然下垂,行雙肩關節按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活動,練功不受時間次數限制,多做練習。治療期間注意保暖,忌生冷。
臨床癥狀采用《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9];生活、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參照《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10]。
療效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1]制定:改善率計算公式:[(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滿分-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表示。治愈:眩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改善率>90%;顯效:大部分癥狀和體征消失,殘留癥狀較以前有明顯減輕,基本能夠進行日常活動,70%<改善率<90%;有效:少數癥狀得到改善,日常勞動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響,50%<改善率<70%;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改善或惡化,改善率<5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n為樣本量。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x±s),t檢驗;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兩組治療前《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和《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的數值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兩組治療后《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的數值均顯著升高,治療前后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結果表明兩組均能有效地改善頸性眩暈患者臨床癥狀和功能,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的數值均顯著降低,治療前后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結果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均能有效地改善椎動脈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會適應能力,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2。
(2)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治療組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5),見表 3。

表1 《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x±s)

表2 《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x±s)

表3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CSA屬于祖國醫學“眩暈”范疇,其系由于長期伏案或頸椎退變,頸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骨性壓迫和(或)肌性牽拉,激惹椎動脈顱外段或頸交感神經等因素,導致椎動脈、椎-基底動脈、后循環等[12-13]相關區域缺血,在誘因作用下突然出現以眩暈、頭痛及耳鳴為主癥,伴有惡心、嘔吐、猝倒等臨床綜合征[14]。分析其病因病機,筋失其柔、骨失其正是基礎;外邪、過勞是誘因;眩暈為標,筋脈失養、髓海不足為本;筋脈拘攣、氣機不利、脈道失和為重要因素;絡脈痹阻,筋脈失和,氣機升降失調為證機所在;與督、足太陽、手足少陽關聯:督脈、足太陽失和,陽氣散布實失,頭頸肩部營、衛、經、筋之氣受阻;手足少陽失和,樞機不利,升降失常致本病[15],故治法上以舒理筋脈,整骨糾錯,調整氣機。筆者采用具有“溫養筋脈”[7]特點的手法以舒筋解攣、調理氣機,為緩解癥狀和改變骨節錯縫的肌性外在基礎;對于骨節錯縫,在肌性條件的基礎上,由病態頸脊柱平衡逐步地、循序漸進地向健康之平衡逆轉,即頸脊柱骨性微調節,為肌性基礎提供骨性內在基礎。兩者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筋骨并重,標本兼治。對照組采用針刺+中頻聯合療法,雖可舒理筋脈,調整氣機,解除痙攣,但對椎體序列改變的患者效果不佳,較為局限。
治療組采用楊杜兩派理筋特點的手法,在頸肩部推拿以滾揉拿及推旋法在頸棘突、棘突旁、側、根及肩井等部位操作,作用于督、足太陽、手足少陽經,針對頸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之本,溫經活血,舒筋解攣,暢通脈道,調節氣機,整骨糾錯等,可緩解椎動脈Ⅱ、Ⅲ段的牽拉或激惹,增加血供改善癥狀;頭部推拿主要針對外邪之標,清利頭目、固表止眩。杜氏手法溫養筋脈[7],重點在頸部筋脈拘攣,調理氣機升降,解決肌性因素,恢復頸肌外動力;楊氏手法舒運結合[8],重點針對骨位失衡,解決骨性因素,恢復頸脊柱內靜力。“動靜結合、內外兼治、筋骨并重、醫患合作”,共達柔筋正骨,暢通脈道,微調頸脊柱內外力學平衡之功,緩解椎動脈的牽拉或激惹,改善椎-基底動脈、后循環等相關區域血供,緩解癥狀。研究表明,基于楊杜兩派理筋特點推拿療法和針刺+中頻的聯合療法均是治療CSA的有效方法,但前者療效顯著優于后者,值得臨床推廣。
[1] 范大鵬,孫波,金哲峰.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10):76-78.
[2] 陳海云,陳平.孫氏手法結合腹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49例臨床觀察 [J]. 新中醫,2012,44(4):102-104.
[3] 尹倫輝,沈彤,章瑛,等.針藥配合龍氏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多中心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1):23-26.
[4] 廖信祥.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4,30(2):28-29.
[5] 孫宇,陳琪福.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7] 何洪陽.骨傷推拿[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9-198.
[8] 張繼祥,曾一林.楊天鵬骨傷科治驗真傳[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79-385.
[9] 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8,13(6):6-8.
[10] 魏毅,梁偉雄,蔡業峰.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的初步建立[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7):26-28.
[1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12] 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9(45):786-787.
[13] Caplan L.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now,and tomorrow.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2000[J].Stroke,2000,31(8):2011-2023.
[14] Duan G.Advances in the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ow Hunter’sSyndrome: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erv Neurol,2016,5(1-2):29-38.
[15] 李非.頭頸部推拿治療頸性眩暈臨床療效察(頸性眩暈臨床研究進展)[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