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這兩年,校園貸成了輿論焦點,但不少是負面的。“男生跳樓”、“女生裸條”,這些不幸事件告訴我們,不規范的校園貸,它就像一條毒蛇,誘惑著年輕人的欲望,扭曲他們的財富觀,更摧毀一些人的人生。
校園貸為什么這么火?在于它的確蠱惑人心。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調查了全國252所高校近5萬大學生,結果顯示,在彌補資金短缺時,有8.77%的人會貸款,其中網絡貸款幾占一半。考慮到中國大學生的巨大基數,校園貸無疑已成為一道“金融奇觀”。
一些大學生認為,校園貸是為大學生量身定制的創新產品,它提高年輕人的物質生活,在負利率的環境下,把未來的錢放在今天用,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看起來,它的“好處”太多了。但我必須告訴你,這些“好處”大多數都存在嚴重的謬誤,我歸納了三個。
謬誤一,“我有能力還錢,因為現在大學生兼職機會越來越多,畢業以后,工作更不是問題。”但是,我必須告訴你,事情可能剛好相反。兼職機會越來越多,可能意味著你畢業以后的問題更大。
這個邏輯不是那種老套路:說你不好好學習,沒學好專業知識,所以畢業找不到工作。而是說,一個行業的兼職機會多,可能剛好說明這個行業正在大幅削減成本,它根本無法承擔起全職工作的薪酬和社保負擔。當一個行業技術含量不高,而且不需要像外貿加工業那樣連續生產,那么,當經濟下行,它就根本不需要熟練員工,兼職最好。
實際上,教科書上的大多數經濟周期理論都會告訴你,在經濟上行或下行初期,企業無法確定未來經濟走向,它一定在全職雇傭上變得保守,而是傾向雇傭臨時工、小時工。那么,你認為現在到底是經濟上行,還是下行的初期呢?答案,不言而喻。
也就是說,當你畢業之后,你到底能否找到滿意工作,支撐你現在消費所欠下的債務?這或許真的是個大問題。
謬誤二,“校園貸利息高,但不算最高,貸款公司的人說了,校園貸比民間借貸低多了,這是對大學生的優惠。”
根據公開信息,校園貸年化利率普遍在2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50%。還有報道稱,有學生欠6萬貸款,但每月利息高達四五千,無奈只能休學,打工掙錢還債。
在理想的情況下,校園貸的年化利率的確比民間借貸要低,但你相信這種謬誤的原因,恐怕是你并不了解什么叫“年化利率”。民間借貸的借貸方很多是制造業中小企業,它們貸款的年化利率的確高達50%或更高,但你必須知道,它們只是貸十幾天、個把月。當客戶收貨付款,它們便馬上還貸,根本不需借一年,利息支出并不高。
但大學生就不一樣了,很多人根本不具備創造現金的能力,貸款一直還不上,最后不斷“滾動貸款”,利滾利,越陷越深,最后只能承擔這個恐怖的年化利率。在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很多涉足校園貸的大學生所承擔的利息負擔水平,早已遠遠高于長期抱怨融資難的中國中小企業群體。
謬誤三,“作為獨立的主體負債,承擔責任,這是年輕人財務獨立的第一步。”實際上,你根本就不是一個獨立的負債主體,你甚至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市場主體。
在很多成熟經濟體,當個人深陷財務困境,個人破產制度是保證他們最低生活水平和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但在中國,并沒有這種制度安排。
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很多企業都沒法正常破產,遑論個人。一位企業家曾告訴筆者,債主根本不準他破產,他敢破產,債主將采取“非常手段”。為什么?企業破產清算,債主的錢就黃了,但只要企業不破產,債主就能想方設法“壓榨”這位不幸的負債者。
年輕人,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倘若還不了錢,陷入困境的可能不光是你的,你背負的“無限責任”可能還會傷到你的家人,摧毀你的未來。
校園貸的三個謬誤,其實也是它的三重被忽略的危險。年輕人,這個世界,遠比你想象的復雜。你必須明白,當貨幣洪水泛濫,儲蓄固然很愚蠢,但過度負債,它至少也不是一種美
(林俊薦自《南風窗》)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