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然
如何振興中國的實體經濟與制造業?如何讓陷入增長泥沼的傳統企業重塑輝煌?又如何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對于這一系列難題,國機集團現實的解決路徑又是怎樣的?
當所有人都在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捏一把汗時,中國最大的機械裝備制造企業——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機集團),卻開始了在低谷時期的轉型變革之旅。2016全年,集團實現了利潤86億元,同比上年增長約26%。
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對于業務相對傳統、競爭更加激烈的機械行業來說,光鮮的數字背后意味著更多的辛苦和付出。
曾經外界擔心,重組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二重集團)將拖垮國機,然而事實卻讓這些質疑銷聲匿跡。2016年二重集團實現利潤總額5.25億元,已經成為國機重要的利潤貢獻者。
繼2013年重組二重集團后,2016年末國機集團再次拉開重組大幕,中國恒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天集團)無償劃入國機集團。在與《英才》記者的交流中,處在風口浪尖上的國機董事長任洪斌坦言,機械行業雖然身處低谷,并不意味著國機會喪失增長動能。對于未來,他認為一切水到渠成。
過去一年,國機旗下部分上市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復雜經濟形勢的沖擊,部分企業的營業收入、利潤出現下滑。但國機集團通過一系列整合、變革與創新,為霧氣凝重的中國機械行業帶來了一抹亮色。
“圍繞著大機械產業,從振興中國機械工業的角度來講,我們有太多可以去做的事情。”面對《英才》記者的提問,任洪斌稱整個集團將全部力量聚焦在“機械工業”這一個支點上。
2016年12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實體經濟”成為了重要議題,其重要性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親歷這次會議讓任洪斌更加堅定了在機械行業中改革創新的決心。
如何振興中國的實體經濟與制造業?如何讓陷入增長泥沼的傳統企業重塑輝煌?又如何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智造”?對于這一系列難題,國機集團現實的解決路徑又是怎樣的?
二重脫困
在2015年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任洪斌曾表示,二重集團的扭虧之路任重而道遠。
言猶在耳,二重集團2016年扭虧為盈,比大多數人的預期都來得快一些。這家曾經在3年時間里巨虧超60億元、資產負債率一度達到134%的央企“困難戶”,在國機集團麾下用了3年多的時間重見天日。
根據最新數據,在經過2011-2015連續五年虧損之后,中國二重實現脫困目標,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78.12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25億元。
二重集團的整合,是過去幾年任洪斌工作的重中之重,情況之復雜超過了此前任何一次重組。稍有不慎,連集團的優質資產都有可能被其拖入泥潭。
“我這3年做夢都是二重集團的事兒。”任洪斌笑著告訴《英才》記者,每當夢到二重集團,他醒后立刻會把夢里的事情用本子記下來,竟然經常能跟現實情況對得上。
2014年,在退市與不退市之間,國機選擇了讓ST二重主動退市,當時不少媒體與投資者驚呼“沒想到”。但對于國機而言,脫離資本市場的束縛,免去“保殼”對整合過程的擾動,是二重集團順利整合的必要路徑。
“我們當時完全可以將這些資產用高價買過來,這不就可以直接讓二重集團產生利潤了嗎?”任洪斌說。而事實是,ST二重堅定選擇主動退市了。
“我們是以退為進,為了給改革脫困贏得時間和空間。”二重重裝總經理王平對《英才》記者表示。
開始整合進程之后,橫在國機集團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二重集團最大的開支項目:人力成本。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想要脫困,人員優化都是一個難以避開的話題。而央企又必須承擔更多經濟利益之外的社會責任。
在國機接手之初,二重集團每年的人工成本大概有13億元,這部分成本是完全固定的,只要企業還在經營一天,就必須支付。
為此,二重集團最終要優化7000人,以節省每年約6.5億元的人力資源成本。在整個過程中,國機采用了“轉崗不下崗”的方式,通過專業培訓,讓這些員工進行服務業轉型。最終在四川德陽地區,形成了來自二重集團轉崗工人的服務業集群。
王平坦言,人員分流確實對生產經營造成了一定影響,有些崗位明顯人手不足,工作安排變得捉襟見肘,很多基層管理崗位人員必須身兼多職。但通過與職工積極的溝通協商,調整機構、整合業務,最終實現了對人力潛力的發掘。
人力成本優化后,任洪斌和二重集團同事們面對的是必須對核心骨干員工、技術員工進行挽留與激勵。二重集團總計評聘出1100余人為崗位職務人員,按照等級給予津貼,并且每季度動態考核,兩年一個周期評聘一次,讓骨干員工保持了努力的壓力和動力。
“骨干與核心員工一共2000多人,這些人留下來,不但他們的工資不降,還要漲。”任洪斌告訴《英才》記者。這種“區別對待”看似殘酷,卻是一個企業在脫困與復興之間必須尋找的平衡。
在企業脫困和復蘇的過程中,骨干人才,特別是高級技術人才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幸運的是,一些來自清華等知名高校的高材生,寧可在效益不好的二重集團堅守,要守住這份國家、社會所需要的事業。
優質人才的堅守,讓國機在帶領二重集團復蘇的過程中,有了更足的底氣。用技術提升產品的質量,拓展包括核電、高鐵等領域在內的一系列更高端的“藍海市場”。
內科大手術
沒有在成本上錙銖必較,一家企業很難順利實現脫困,任洪斌對此當然有著很清晰的認識。“一定要下大的決心,讓成本最大的那些部門,想方設法的把費用降下來,我們稱之為‘內科手術”。
他告訴《英才》記者,二重集團曾經有個傳統,就是在廠門口常年擺放鮮花組成的花壇,非常漂亮。
2015年的一次工作會議上,任洪斌專門在PPT上放了兩張天安門廣場的照片,一張是節日慶典時候有擺花壇的照片,一張是平時什么都沒有的。
他用照片告訴當時二重集團的相關管理人員,就連天安門廣場都沒有天天擺鮮花,二重集團為什么不把這份成本節省下來呢?
此前整個二重集團每年綠化費用超過了400萬,這雖然讓廠區變得非常漂亮,但相比國機其他子公司仍然高出不少,因此成為了重點的節流和審計對象。
隨著整合的深入,任洪斌 “內科手術”式的成本管控越來越精細,連高爐工人使用的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防中暑藥品也納入招標,集中采購。這些常人難以注意到的細節,最終有效的減少了二重集團的經營壓力。
“有些事,只有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進去的時候,才能把它做好。”任洪斌感慨,高昂成本問題的破解實在來之不易。輕裝上陣,也讓他對二重集團的未來更具信心。
開源節流,意味著企業需要去尋找更有價值的市場,要培育出原來所不具備的制造能力和制造經驗,進軍新產業,打造新產品,實現業務結構和產品的調整。
國機首先給二重投資十幾億元,專門研發市場上需要的新產品,按照規劃,這些投入在未來三年的時間,就可以逐步形成效益。
二重集團董事長陸文俊告訴《英才》記者,僅在2016年,二重集團通過技術研發,提升制造水平,在市場上又開始聲名鵲起。繼2015年12月17日在石化市場簽訂近6億元石化訂單后,二重集團連戰連捷,12月23日,再次斬獲特大石化裝備訂單,與浙江石化簽單,合同金額7億多元。
相比傳統產品,技術含量更高的新產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二重集團的毛利率也隨之不斷提升。
如今二重集團的產品結構調整剛剛開始。任洪斌重點給二重集團劃分了幾個產業:首先是核電領域,將是二重集團最重要的目標市場,任洪斌為此專門與中核、中廣核、中核建等企業展開了密切的溝通;另外是高鐵相關業務,依托自身較強的齒輪箱生產能力,二重集團在高鐵齒輪箱方面可以形成獨特優勢。
“核電、高鐵,未來10年在中國的市場還比較大,所以我們大力培養。”任洪斌說,雖然有些產品現在也可以做,但二重集團仍非常缺乏科研與系統集成兩方面的能力,這兩方面未來還將進一步補強。
二重集團實現盈利之后,很多人都在擔心,在經濟環境空前復雜的今天,一家巨虧企業很難在脫困的道路上一蹴而就,未來的虧損可能會反復出現。
但在任洪斌看來,如今的扭虧,并非源于資本游戲的閃躲騰挪,而是真正依靠企業自身費用的降低,以及目標市場規模的提升,因此是一種具備可持續、實現了經營情況根本性改善的盈利。
集團層面的布局規劃與運作,也讓二重集團管理層有了更強的信心。陸文俊表示,在技術研發和產品制造能力提升之后,未來二重集團還將進一步補強短板,打造一個具備“研發、生產、貿易、服務”能力一體化的重工龍頭企業,并積極拓展全球化市場,走上持續健康的發展軌道。
整合水到渠成
2016年,國機迎來了二重集團之后的又一重大重組課題:世界最大的紡織機械企業——中國恒天,開始與國機集團籌劃合并。
恒天是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紡織機械制造商。同時依托于凱馬汽車的相關資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但恒天集團董事長張杰也清醒的意識到,恒天在企業發展方面,距離國資委的要求、市場對于央企的定位,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因此,雙方都認可了整合的必要性:國機集團在國際上進行的工程總包需要紡織機械,同時可以帶動恒天的紡織機械出口;而在汽車業務和智能制造領域,國機可以對恒天提供市場、技術上的支持,以實現雙方的協同發展。
雖然未來到底怎么整合仍處在醞釀之中,尚無蓋棺定論,但在整合重組與混合所有制方面,國機集團都具有深厚的優良傳統與實戰經驗,國機集團自身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整合史。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國企整合模式,并成為了機械類央企的整合平臺。
任洪斌告訴《英才》記者,此前國機汽車(原中進汽貿)的整合中,國機集團采取的辦法是“放”,即給予國機汽車最初幾年相對寬松的發展環境,讓其在延續原有業務的基礎上,與國機集團實現文化上的逐漸融合,最終實現水到渠成。
“我不太傾向于強制整合,不是搭積木,企業不是死的,而是有思想的。如果企業文化上不能融合,那整合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任洪斌說。
除了在整合方面的優勢,所有制創新也是國機保持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任洪斌認為,推動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引入非公經濟,實行包括員工持股在內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對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正準備借殼*ST常林上市的蘇美達,是國機旗下重要的優質資產,多年來在機電設備貿易、成套工程、清潔能源等方面有很深的積淀。收入水平、利潤率等關鍵營業指標,在集團內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與其他國有企業不同的是,在上市之前,蘇美達一直以來實施的都是較高比例的員工持股制度。蘇美達集團董事長楊永清告訴《英才》記者,這種高度分散的持股局面的形成,主要是早期大量業務員的離職創業倒逼形成的。“當時外界戲稱有兩個蘇美達,南京長江路一個,離職創業員工一個”。
為了能夠留住骨干員工,蘇美達采取了員工持股計劃,員工可以憑借股份獲得公司的分紅權,但股份不能轉售給別人,這與華為的“虛擬股權”激勵制度非常類似。
楊永清介紹,這項政策的實施之初效果并不明顯,不少員工拿了“金手銬”之后仍然會走。但隨著留下來的員工不斷為企業創造效益,股份帶來的分紅越來越多,股權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員工的認同度越來越高,終于形成了正循環。
這被認為是蘇美達30多年來快速發展重要的助推因素之一。在任洪斌看來,這種高比例員工持股對于國企混改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