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子+偉立
上海人夸起人來,常常文質彬彬、輕聲慢語。比如“迭個人規規矩矩的”或者“到底是規矩人家出來的”,言下之意,有教養、知禮數是不在話下的。
與海闊天空、天花亂墜的吹捧不同,他們稱贊一個人“規矩”,雖然沒有那種張揚的熱情,但那股矜持含蓄,卻體現出上海做派的底蘊。
上海人言談舉止、做人做事特別講究規矩。
也許是因為開埠較早,受租界文化的影響,上海人比其他地方的中國人更早具備了社會契約意識。
他們習慣依照法律規章辦事,有了矛盾糾紛,不喜歡用打架斗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方式解決,更善于按規矩處理調解。我想,恐怕這也是上海人經常為一點雞毛蒜皮之事就打官司的原因吧。
在上海人血管里跳動的契約意識,使他們很少說大話,說到就要做到,這是任何規矩的底線了。自以為是地吹牛、拍著胸脯說大話,在上海被譏諷為“開大興”,人們會揶揄他“講話沒有托牢下巴”,不愿意跟他真誠交往。
上海人是把做人、做事與生活當成一回事的。上海方言里,做工作稱作“做生活”,意思就是工作與生活要靠人去“做”好它,其中第一要緊的是“會做人”。
上海人“學生意”“做生活”講究規規矩矩,其核心意思就是誠信,說到就要做到。因此,他們是不肯拍著胸脯,說那種“包打天下”的滿口話的。
對于別人相托的事情,即使很有把握辦到,他們也只是謹慎地說:“我盡量試試看,你等消息吧。”
有時候,上海人的這點契約意識也很讓一些外地朋友煩心。
他們說,跟上海人打交道特別吃力和費心,因為上海人“門檻精”,從來不肯冒險,挑戰各種條條框框,而是要玩透了所有政策法規的邊際空隙,游刃有余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有的跟上海人談判業務的外地朋友發現,上海人不但維護自己的利益,還經常會為對手盤算其得益。這倒不是上海人心腸好,而是他們懂得任何契約的成立必須建立在雙方得益的基礎上,否則,交往合作是不可能長久可靠的。
外地朋友的體會是,與上海人合作雖然麻煩費神,但是合作的履約率最高?!皼Q策時拍腦袋,談判時拍胸脯,出事后拍屁股”的事情,在上海極少發生。
上海人見多識廣,心底里不大愿意買別人的賬。他們只服從規矩,因為規矩是種社會契約。
上海的社會秩序是靠上海人自覺遵守的。
平時,如果有人想出來維持秩序,大家都會譏諷他:“關儂啥事體?”沒有人會服從他。然而,如果那人手臂上箍上個紅袖標,大多數上海人都會聽從他的指揮。紅袖標代表他是公家人,公家人是按規矩辦事的。
一些初來上海的外地朋友很奇怪:在許多沒人監管的場合,上海人怎么能很自覺地遵守秩序?比如不在公共場合吸煙、乘自動扶梯左行右立、等出租汽車自覺排隊等等。
上海人是把官方的宣傳、倡議當作社會契約的。違背這些規矩,即使沒有監管人員,在其他上海人看來,也是沒有素質的表現,很沒面子的。
(摘自“當當讀書”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