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瓊
肯尼亞的旅行團并沒有所謂推銷商品的環節,與其說當地沒什么特產,不如說是商業模式還沒發展到那么成熟的階段。當然,想買紀念品的話也不難,在幾個著名景點的連接線上設有一些休息站,商販們都云集至此,有賣黑木的,有賣象牙制品的,有賣手工藝品的,叫賣聲不絕于耳,頗有點兒小集市的氣氛。
導游Andy說肯尼亞沒有工業,大多數商品是手工制造的,所以你不用擔心買到假貨,對當地人來說造假的成本遠比賣真貨要高。途經第一個休息站的時候,團團就看上了一只繪有犀牛圖案的花瓶。店主是個黑黑瘦瘦的年輕人,開價60美金,在我們的軟磨硬泡之下降到40美金。老公說太貴了,最多出15美金,店主沮喪地搖搖頭,說40美金是最低了,再低就要賠本了。
就在我們轉身離開的時候,店主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很親熱地拉住團團的胳膊問道:“你們有‘Qing liang you嗎?”他的英文本來就有口音,我倆誰也沒聽懂“Qing liang you”是什么意思,連說帶比畫地溝通了半天,我恍然大悟,原來店主說的是中文,就是清涼油啊。
清涼油是非洲旅行必備,我想也沒想就從包里掏出了兩盒,店主一把抓過去,爽快地說:“就15美金吧。”
我和團團都驚呆了,沒想到國內五毛錢一盒的清涼油在這里有如此妙用,早知道就該多帶一些,帶一箱都不嫌多。之后的行程中我們無數次遇到類似的情況,用清涼油抵美金,少則一兩塊,多則四五塊。“清涼油”這三個字從當地商販的口中說出來總覺得有點兒滑稽,我們從小用到大的小玩意兒,到底因何會受到非洲朋友的青睞呢?
Andy解釋說,肯尼亞終年氣候炎熱,對驅蟲、解暑類的藥品有巨大的需求,當地卻不具備生產的能力。據說黑市上硬幣大小的小盒清涼油可以賣到1美金左右,是國內售價的20多倍,可以用來給小費,找零錢或是作為禮品相贈。
一個有備而來的團友從包里掏出一瓶豪華裝的清涼油,足有50克。導游激動地說這個可以用來送給酋長,大家一哄而笑。沒想到幾天后在馬賽村里,這瓶清涼油真的被用來送給了酋長。在這個有故事的國度里,簡直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了。
自打清涼油事件之后,我們一車人都眉飛色舞地談論著來肯尼亞經商的計劃。北京人愛吃的小龍蝦在這里不要錢,本地市場上的龍蝦至少有20厘米長,除了中餐館之外沒人愿意買。后來Andy給我們每人代購了兩只3斤重的大螃蟹,不過是吃頓快餐的價錢,原來螃蟹也是當地人不屑一顧的垃圾食品呢。差異造就商機,不少中國人選擇在肯尼亞定居、做生意,每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與動物為伍,這樣的生活還真讓人羨慕呢!
本地的商販除了會說“清涼油”之外,還會說“象牙”“黑木”等幾句常用的中文,這些正是本地的特產。象牙的交易我們不予提倡,黑木卻是值得一買的好東西。來肯尼亞旅行一定要帶個最大的箱子,來的時候裝滿了糖果和清涼油,回去的時候裝滿黑木和手工藝品,雖是微不足道的游客,或許還能為兩地供需的差異盡一點綿薄之力呢。
在肯尼亞買東西一定要還價,當地不乏有些油滑的商販,說起話來天花亂墜,讓人哭笑不得。總結下來他們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強調“純手工”,告訴你這件商品是家里的父母或是奶奶親手做的,做了多少天多少夜,傾注了多少心血;第二步是打感情牌,問你來自哪里,你回答是中國來的,他們就親熱地拉著你的手,說我們肯尼亞的高速公路都是你們援助的,你們就是我們的親兄弟、親姐妹,我說什么也要給你們算一個好價錢。如果這樣你都不妥協,第三步就是打量你的全身,發現什么好看的東西就問你,這個換嗎?
有次我和團團看上一個冰箱貼,女店主指著我腳上的塑料涼鞋說:“這個換嗎?可以換兩個冰箱貼。”我真不知道怎么和她解釋,我的鞋是剛花了100個冰箱貼的錢買的,更何況我把鞋留下了,可怎么走回去呢?
其實我對這些商人們并不反感,大家都是憑著自己的本事賺錢,賣的是真材實料,以物易物的思維也可以算是相當的淳樸可愛了。
好多人抱怨說所謂的旅游紀念品一帶回家就找不到感覺了,擺著占地兒,扔了又可惜,我卻只后悔當時買得太少了,時間越久,我越是稀罕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小物件兒,當地制造也好,“Made in China”也好,記憶就停留在相逢的異鄉,把它們拿在手里,那一段歲月也隨之栩栩如生起來。
(摘自《只有繁星知道》中國文聯出版社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