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勝
宋朝主要城際交通工具幾乎只有驢。
我們在電影、電視里看到的,都是古人高乘駟馬的威風模樣,可實際上大多數時間,中原朝廷的馬匹供應一直是困擾王朝統治者的大問題。
從西北來的朋友都知道,中國自古能有條件養馬的地方就是燕趙、陜西以及西域一帶。任何一個王朝只要能嚴密控制燕趙、陜西一帶,馬匹的供應便能保證。可惜,北宋是少有的連前兩個地方都不能牢固控制的王朝,陜西大部分被控制在西夏手中,燕地也在遼人手中,能養馬的只有河北部分地區,但因遼人占領了燕地,趙地門戶大開,經常受到侵襲,因此趙地也難以穩定地供應馬匹。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遼道宗時期,遼國擁有戰馬百萬匹以上,幾乎可以達到人手一匹,上馬為兵下馬為民;就連西夏國也有戰馬五十余萬匹;宋朝的戰馬就少得可憐,數量最多的真宗時代也不過二十萬匹。任你楊家將、岳家軍,用雙腿步兵跟人家的騎兵對抗,總還存在著差距,因此宋朝軍隊在對外作戰中一直處于劣勢,戰馬和裝備上的缺陷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那么,有人會問:宋朝的馬從哪里來呢?很簡單,這些馬匹大多只能從外族高價進口,遇到國際形勢緊張、貿易禁運時,馬匹就更加稀缺。為了保證購買的數量和質量,政府多次禁止民間私人買馬,同時鼓勵廣大百姓自力更生一起養馬。但是養馬不比養雞,馬性喜高寒,養馬得有草場,在中原地帶要養好一匹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養好了一匹,如果不幸趕上戰爭時期,政府又會強制征用,凡有敢于私自藏匿的或者有背著政府私自買馬的,被發現了都是死罪。在這樣的政策下,讓老百姓提升養馬的積極性,實在有些不現實。所以,馬匹在宋代絕對稱得上是奢侈品,不是大官巨富或者軍人武職一般都輪不到騎馬。
出行沒有馬怎么辦?活人總不能讓尿憋死,那就用牛車、驢子、轎子代替。轎子用的是人力,雖說那個時代人力成本還不像今天這么高,但抬轎的人也總得吃飯和養家,所以雇個轎夫還是價錢不菲的;牛車安穩,但是行動太慢,從一個城市跑到另一個城市,這樣的慢速度估計能把你急死,所以只好做短途使用;好在小毛驢吃苦耐勞,屁股上抽一鞭,也能跑上一陣子,所以,對于一般老百姓來說,陸路最好的城際交通工具就是驢子了。一幅《清明上河圖》,你可以仔細觀察下,是驢子多還是馬多?卷軸的右端就是一群毛驢進城的景象。做官做到像王安石那樣的當朝一品,退下來后仍舊是騎頭毛驢晃蕩在鐘山腳下,好在,騎著毛驢的生活也是蠻有型的。
如果條件允許,你當然可以自家養驢,也不用擔心政府征用,更不會有人告你藏匿;如若不是經常出門,你也可以去租賃鋪租一頭驢騎騎。剛才說了,宋朝的出行公司出租的都是毛驢。不必擔心找不到租賃點,去汴京城轉一圈,街巷橋頭的地方都有驢子出租,價格還算公道,一次一百文錢,無論出門郊游還是辦事都非常方便。租頭毛驢上路,那可就是真正的“驢友”了!當然,長途租賃、異地還驢,那價格就會高一些。
(摘自《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新世界出版社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