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臨近農歷新年,各種有關年味兒的討論越來越多了,路子是很清晰的:一是感覺物質越來越豐富了;二是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三是問怎么才能讓越來越好的物質生活再多增加一些年味兒。
吃的不說了,讓你回到窮而有味兒的年,不可能,也沒必要。那時候你過年,舊衣服上罩一件新衣服,懷里多揣兩塊水果糖就陡然有了優越感,就高興得大獲年味兒……這個,不能用來要求今天的過年。
有的說不讓放鞭炮,使年味兒越來越淡的——瞎說!沒有鞭炮的時代人就不過年?無論如何,鞭炮是助興的,你一點興都沒有,就是把你放到火藥桶上轟到空中,你也沒有味兒。我是反對城市里過年燃放鞭炮的,人口密度大,居住的都是樓房,一旦發生意外,你就后悔過年了。我看著一些縣城也紛紛建造三四十層的住宅樓,就很想提醒買樓的:你是否了解這些小城市的消防設備夠不夠用。再說,近二三十年來,即便是鄉下,燃放鞭炮也是無節制地肆意燃放,以為燃放得越多,越能得到天地神靈的特殊照顧,這純粹是以愚賤小人之心揣度神圣之腹。
其實,別瞎猜了,過年沒年味兒,就是人與人的關系的文化程序出了問題,一到過年,這個文化程序就不給力,就短路或死機。
其實,年味兒越來越淡薄的原因,用過去的一句話說,就是:禮崩樂壞了,所以,年就過得沒文化、沒味兒了。
舍此,沒有其他原因。
近些天,朋友圈瘋傳幾個北方農村拜年的視頻:山東、河南、蘇北等地農村的拜年情景——大年初一,本村本族之間,不同宗族之間相互拜年,男女分別結隊,行叩拜禮,有的還請樂隊伴奏,受拜者為族中長輩。由于人多,拜年磕頭就在庭院甚至馬路上舉行,雖然沒有鋪拜氈、整隊、唱贊,而是隨人隨地而行,人多勢眾,齊刷刷地跪倒,禮拜如儀,長輩受禮,喜氣洋洋,端出花生糖果散發,場面非常動人。拜完一家,又走到下一家,途中與別的家族拜年的人群相遇,彼此朗聲打招呼,顯得非常親熱。
這些拜年禮俗,也許今日粗鄙淺躁愚頑之徒視之,或以為奇異,而不覺其禮樂的文化實質。
傳統的過年,就是禮俗過年,禮節往來,美而有序。
今天,多數是新文藝過年、娛樂過年。新文藝多是無根浮游,包羅各種祝福,顯得虛頭巴腦的。
過年,禮樂之外,敷以娛樂功能,是必需的,但娛樂無度,以為娛樂無盡就是過年,我看娛樂節目的制造者和表演者,在電視上擲地有聲地說:我們就是給大家過年增添一點笑聲、供人一樂而已。巧言令色,你以娛樂而掩蓋、排擠、干擾、覆蓋禮樂,不就是“紫之奪朱也”“鄭聲之亂雅樂也”?
禮崩樂壞,非自今日始,禮俗之于人,是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的,而不是狂歡和放縱的,所以,禮數一定會使人受拘束,避繁難而求便易是人性,所以,即使是在古代,禮俗也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地被人松弛的、怠慢的,正因如此,才需要經常不斷地被人強調并整飭、申明、修復,猶如鞋帶、腰帶會松弛,因此才需要經常緊一緊。
(摘自“許石林新浪博客”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