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燦
文藝作品中,往往有這樣的橋段:主事者問計于人,必有耆宿或高人,呈上中下三策。但造化弄人,最后得到采用的,多是獻策者口中的下策。甚至,上中下策都被束之高閣。甚是奇之怪之。
有種流行的說法,叫作“給人錢財是下策,給人能力是中策,給人觀念是上策”。既然已分出高下,說明獻策于人者,期望他人采用上策。但接受者的選擇,往往使獻策者大跌眼鏡。
何哉?“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施者不是受者,怎能確知受者真正的需要?受者自己沒有主意時,給予者不僅要出主意(出策),還要幫助拿主意(決策)。此時,給予者雙重身份,合二為一,給出自己認為最合適的一計即可。給出所謂的上中下三策,要么是對自己所出的主意不夠自信,要么是顯擺賣弄且不敢負責任。試想,求于人者,想條主意的能力都沒有,怎么會有決策的能力呢?
再者,有人是胸有成竹,不過為審慎決策而問計。此時獻出上中下三策,似有越位之嫌。他人只是問計,并沒有請人幫助選擇定計(決策)。給所出主意分類標出高下,事實上混淆了獻策與決策的不同身份,客觀上就是要綁架決策者。不采用上策,決策者昏;采用上策,獻策者功。決策者怎會被人牽著走呢?這類獻策者,往往自我感覺特好,但因自身角色都不能準確定位,失落是早晚的事。
人不能同時坐兩條船,一次只能走一條路。所以,給人建言就是建言,獻策就是獻策,只獻出自己認為最好的那一策。如果要獻多種方案,其實就說明獻策者不能提出一個最佳方案。既然如此,那就只獻策,別順帶決策啦。方案只稱一二三或標ABC,千萬別貼上中下標簽。當然,在決策者眼中,也許獻策者口中的方案標簽“上中下”,和甲乙丙一樣,并不表示哪個方案更優。
上對下者,多只出錦囊一條妙計,從不搞上中下三策,讓人無所適從。按照墨菲定律,多選則不能選出最好的。有人相信,諸葛亮往往會在事前授人錦囊。屬下事急則打開錦囊,依計而行,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趙匡胤亦是如此,戰前授圖,部屬依圖作戰,也是無堅不摧。那真是運籌帷幄之中,一條妙計即決勝千里。
下對上者,獻計一條足矣。二戰時期,斯大林帳中高參朱可夫(抑或是崔可夫,存疑)大將提出的建議,多被斯大林譏諷,但斯大林決策卻離不開此人。原來,朱可夫的建議,雖大體可行,卻往往存在似無實有的漏洞,而這些漏洞往往會被斯大林“睿智地”洞悉。在斯大林主導下,其建議最終會被采納、完善,并最終成為統帥部的決策,貫徹執行。這樣成事為上的謀士方是真謀士,而不以成事為最高追求的謀士,有智商而無情商,遇事無大補益,甚至是遇事則逞能的謀士。
鎖不變,能開鎖的鑰匙就是最優方案。不管這把鑰匙是原裝、后配,抑或是萬能鑰匙。一個好的方案,必是站在未來看現在,是結果導向的方案、有遠見的方案;是站在現在看現在,是當前最可行的方案,是符合常人常識的方案,是執行起來阻力最小的方案;是站在旁觀者立場上看,經得起評頭論足的方案;是站在對立面看,最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從大處著手,藐視一切問題,因為問題一定能解決。解決問題,則要實事求是,該重視就重視,該忽視就忽視。手中有牛刀,別總去殺雞。
給錢財、給能力、給觀念,無非是要幫人。既然幫人有多種方式,則必有一款最合適。居住在西班牙的一位非洲摩洛哥王子,最初給家鄉人海量捐款,但家鄉人生活并沒有明顯改善。家鄉人只盼他回去施舍,不想其他發展招數。那些人因貧窮而得到王子的施舍,為得到施舍而自甘貧窮。該國海域雖出產螃蟹,但卻也無人去捕撈謀營生。王子覺得自己的慷慨害了家鄉人,果斷停捐。此乃給錢財是下策一例。王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王子要人發展,鄉人只想圖存,招不對路啊。
給予者給予的能力是自身努力得來的。沒有了接受者自身努力這個最大的內因,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免談的,無策可用!是故,大成功者,愿意做慈善,卻不愿意一對一施舍。只愿意出書分享所思所想,卻不愿意去一對一咨詢。那是因為給予者遵循佛渡有緣人理念之故。所謂不打攪對方的幸福,就是承認自己眼中他人渾渾噩噩的活法,也是一種活法,是適合人家的。適合人家的,就是人家最好的活法。若是想,那就不會想當然地去送什么自以為是的三策啦。
給予者是在結善緣,但也別被一片善緣迷了心竅,而無度地給予。在適度的范圍內,對圖存者,給學費、給藥費、給災區捐款捐物即可。救急時刻,再考慮給人能力和觀念不僅多余,也會被認為幫人心不誠,因為招不對路啊。對求學、求醫、求神拜佛者,有求就應是誠心幫人,但無求別總給。對求發展者,也是求啥給啥好,給錢財、給能力、給觀念,三策無所謂上中下,給了見效就好。
(摘自《片景絲語》中國文聯出版社 圖/黃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