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丑
讀者來信
我媽媽二婚嫁給了她以前帶的實習生,繼父比我大12歲,比我媽小11歲,是個陽光開朗的男人。我們倆平時相處就像兩兄弟,看上去也像兩兄弟,品位、愛好相同,連搗亂都差不多。對于我倆“沆瀣一氣”,我媽有時都只能幸福又無奈地說一句“不管你們了”。老實說,在家里我們一家好幸福,繼父有一次看到明星張丹峰一家子,還說我們跟他家很像,他是真的喜歡我和我媽媽。可是,在外面就好尷尬。上中學后第一次開家長會,媽媽剛生下弟弟,沒時間。以前都是她去開我的家長會,因為她知道讓繼父去不合適,可那一次沒辦法,只能叫繼父去,老師問我為什么找哥哥來了,繼父當時就說:“老師,我不是他哥,我是他爸爸。”老師也是笨,沒反應過來,繼父說:“他媽媽是我妻子。”當時我只覺得好尷尬。其實這種事不止一次了,以前沒那么明顯,后來我長高長大了,就好容易被誤認是兩兄弟,每次繼父都會笑著跟別人解釋。我知道,他是生怕我也把我們的關系和輩分搞混。現在我大了,有時候會想,繼父為什么和我媽媽結婚?我還問過他,他說因為我媽媽是個好女人,就這一個理由。我還不是很懂。只是,年紀越大,越不喜歡那種尷尬,也越不愿意和繼父一起出去,甚至叫他“叔叔”都覺得別扭。而他和弟弟才真的像父子,一看就像。和我,我真的寧愿是兄弟……好苦惱,怎么辦?
專家回復
很多苦惱的根源,正是我們沒有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以及別人為什么會因此令你困惑。
你矛盾的根源正是在于,你的繼父是一個和你年齡相仿的男人,他和你的生活態度,是和你相仿甚至同步的,可是你們的身份,確實差了一個輩分。
其實輩分這件事,我們這代人也都有著類似的尷尬。比如之前我們爺爺那一輩甚至更早的時候,都是每家生很多孩子,做妻子的從18歲到四五十歲,一直都在生育。于是問題就來了:父母比較晚出生的孩子,年齡似乎是和早出生的兒女們的孩子是相仿的,甚至更小,這種現象,就和我們現在熱議的二胎問題比較相似。子女和孫子孫女的年齡相仿,而輩分上確實隔了一代。
那么,當子女和孫子輩的人一起成長,他們的生活、成長、教育、環境,都近乎是一樣的,卻要在外人面前以叔侄相稱。是不是看起來很尷尬?可是輩分是傳統的按資排輩的思想,對于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而且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煙、讓座、讓路,座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
這些問題和你面對的都是一樣,身份上明明是父子,這是你母親的婚姻,導致你這樣的輩分和稱呼,你無法選擇。你要知道,很多事之所以會困擾你,是因為你和周圍人或者你和周圍大多數人做的不一樣,在人群中,你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另類。
這也是中國式思想留下來的問題,三人成虎,黨同伐異。但做得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就一定是錯的,或者就一定要受到歧視么?我看未必。更何況你們家庭幸福,你繼父愛你媽媽,你還有一個可愛的弟弟,這一切,難道不比外面的尷尬更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