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柱
一次與臺北朋友聚會,我與坐在身邊的一位濃眉大眼、斯文儒雅的先生互換名片。對方雙手恭恭敬敬接了我的名片后,一再向我致歉:“周先生,對不起,鄙人忘了帶名片。鄙人姓神,神仙的神,小名正義。”此公的這一番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平時比較喜歡研究百家姓,而在所知的百家姓中,應該沒有這個姓。聚會后我拜訪淡江大學社會學張教授時,詢問起島內民眾的奇姓,他給我做了一番解答,辭別前還借我幾本工具書一閱。
古語曰:學海無邊。針對臺灣奇姓細細探究后,竟會有如此多的收益。據統計,目前2400多萬島內民眾中,共擁有5830個姓,而其中來自臺灣本土“自產”的姓就高達1694個;冷僻的姓氏中有100個姓的使用量目前各僅有一人承載,故社會學專家擔憂其是否會失傳。
臺灣的姓氏與大陸息息相關。每天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個不少。墨客騷人的“七雅”,琴棋書畫詩酒花,寶島亦都有。有大陸學者專門走訪臺灣的戶籍機關,發現甲、乙、丙、丁都有人姓,金、木、水、火也同樣不乏主人,與動物有關的姓可謂五花八門。但須切記,如果聽到稱呼某人“鳥先生”“鳥太太”,可別誤會,這絕不是在罵人,“鳥”就是他(她)的姓。不過有一個姓,想讓人不尊稱都難。原臺中縣民政局的工作人員曾介紹說,當地有人姓“您”。如果跟這位仁兄打招呼,就得說:“您先生,您好!”如繞口令,叫人忍俊不禁。除了單姓,臺灣的復姓多達500多個,甚至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在島內戶政機關,當你看到“王小泉”三字時,不要自作聰明立判此人單姓“王”,有時會是三字姓呢。
姓氏千奇百怪,其來歷也各有不同,比如注冊筆誤、少數民族漢化、歷史典故、諧音、避諱、賜姓等。對于“奇姓一族”,特別的姓氏帶來的煩惱和趣事都能裝一籮筐。在高雄、臺南一帶,有人姓“毒”,這個字念“勞”。當地有個叫“毒秋貴”的員工,因工作出色,同事贊其擁有“毒門功夫”。某家餐廳的老板“母吉程”出差,身份證總得隨身攜帶,因為每當報上姓氏后,對方常投以異樣的眼光。家住屏東縣的“公富財”姓很特殊,女性朋友從不敢叫他“老公”,以免被人誤會。臺南有個女子姓“燒”,嫁給姓“連”的丈夫后,按島內習俗,本姓前須冠上夫姓,即被稱為“連燒”。她公公認為若天天這樣講,總有一天家中會失火,因此建議媳婦去改姓。
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南投有個鄉民姓“盂”,換身份證時因戶政機關粗心,竟隨手改為“孟”,而他本人也沒留意。后來他申請房貸時,才發現壞了大事,姓被改了,馬上去找戶政人員理論。該官員竟然說:“唉!你不讀書不識字。那是孟子的孟,天下哪有人姓痰盂的盂。”基隆有個戶政人員更絕,一姓“俞”的市民申請戶口,因怕被誤寫為“干勾于”,特意向他說清楚:“我姓俞,人則俞。”沒料到這位聰明絕頂的老兄竟把他的姓寫成“偷”。事后俞先生據理力爭,費盡口舌花了30多年時間才得以改正。
(摘自《新民晚報》 圖/張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