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
北京人能說,上海人也能說,但在溫州人看來,都是嘴皮上的功夫。溫州人騎自行車撞在一起,合就互相看一眼走人,不合就動手打架,打完了不管輸贏也馬上走人。而上海人會鎖好自行車,然后相互講大道理,旁邊圍了一大幫子人在瞎起哄。
溫州人以前對上海真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離不開,恨是因為被看不起,低人一等,只能以阿Q心態對待這位它。
上海人對溫州人雖然有點看不起,卻也很難離開。上海人文化高,素質強,開化也早,七十年代就知道多吃植物油對身體有益,但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一切都要票證的困難年代,哪來的植物油?溫州就有,只要多付點錢,自由市場上多的是。上海人喜歡吃蝦皮、魚鲞之類的海鮮貨,溫州盛產海鮮,小菜場里到處可以買到,價格還隨行就市,貨色多時價格便宜,貨色少時價格就貴,但無論何時都可買到……
上海人想到這些就體會到溫州人的好,在上海附近的城市中,只有溫州的自由市場最活躍,溫州人可以提供諸如菜籽油、海鮮貨等上海人喜歡的東西。也只有溫州人在搞倒賣票證的行當,可以讓上海人弄點外快。溫州人與上海人互通有無,“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雖然當時的地位并不平等。
到改革開放后,上海人對溫州人的態度起了微妙的變化,先是指定溫州人住國光、安東這些小旅館的決定被取消了,排隊購船票在身上編號、托運行李特別規定之類的“特殊待遇”也沒有了。上海人托溫州人帶的也不再是菜籽油、蝦干之類的東西,而是“東方表”、四喇叭收錄機之類的舶來品,于是溫州人的地位開始提高。
溫州的發展確實迅猛。不久之后,原先在上海向“阿鄉頭”討“專用券”的地方,現在為溫州人所承包了。再接著,溫州生產的皮鞋、服裝、打火機、小商品之類也成了上海市場上的搶手貨。溫州人去上海終于松了一口氣,可以抬頭正眼看上海人了。
一旦走到平等的位置上,大家就會以平常心對待對方了。上海人認為溫州人聰明、豪爽,做生意有一手,溫州人認為上海人素質好、辦事認真、效率高,上海的商機又特別多,在上海還可以賺到大錢。于是雙方都很喜歡對方,雙方都以有對方做朋友為榮。
溫州人選擇上海是因為上海是我國的經濟中心,國際性的大都市,在上海立足可以通過上海走向世界。同時也是選擇上海人的工作效率、嚴謹作風和廉潔精神,使自己的事業做得更大、更好、更順利。上海人選擇溫州是因為溫州人能干、有實力,能為上海的改革與開放,上海的繁榮與發展做出貢獻。
對于溫州來說,上海實在太大了,實力也太強了,溫州無法與上海相比擬,溫州人走進上海僅僅是為了選擇一個可供發展的更大的平臺。溫州與上海的合作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小伙伴,溫州與上海的交往也只能是“忘年交”,故此戲稱它為上海大哥與溫州小弟的關系。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溫州人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提高,已經成為上海人所佩服的小兄弟、好朋友,再也不是“溫州赤佬”或“阿鄉頭”了。
(摘自“百度閱讀”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