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事美
“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這是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普遍流傳的一個民謠。這四句話總結很經典,高度概括了晚清的社會現象。這仿佛就是一個生態鏈,各人物相互制約,各有相克。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火燒教堂事件。百姓打死多名法國領事、秘書、神父、修女。事件發生后,法國與英國調集戰艦,集結天津,同時向清政府興師問罪。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這個案子發生后,熟悉洋務的李鴻章趕往天津處理。與洋人打交道,李鴻章頗有心得。當時的李鴻章曾這樣諷刺洋人:“平日脅朝廷以制官,脅官以制百姓,其心固甚畏百姓也。”也就是說,洋人平時用朝廷控制官,用官控制百姓,鬧了半天,他們心里還是怕百姓。
再說這個民謠。百姓怕官,其實不是晚清時才怕,是一直怕。這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通病。比如官員出行,威風八面,鳴鑼開道,沿路戒嚴。而百姓或是躲閃回避,或是跪倒迎接,或被強行驅散。打官司上訪的百姓,去官府辦事都要跪倒乞求官員。
官怕朝廷。其實這也不是清朝的特色,同樣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當官的在百姓面前可以作威作福,但當官的又非常懼怕朝廷。因為中國是中央集權國家,朝廷或者皇帝掌握著最高權力,或是一切權力,所有官員的任命及生殺大權都在朝廷的控制中。知縣怕知府,知府怕巡撫,巡撫怕總督,總督怕皇帝。
再說朝廷怕洋人。其實這個才是真正的晚清特色。晚清的中國,西方列強蜂擁而入,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強迫通商割地賠款,把清廷折磨得死去活來。要說怕也都是自己愚昧無知造成的,就像慈禧敢公然向十一國開戰一樣,被暴揍后方知洋人的厲害。歸根結底,朝廷怕洋人,挨打還不是最怕的,最怕的是,自己的統治被洋人推翻。
最后說洋人怕百姓。這個說法并不全面,怕也只是在天津教案、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情況下。大部分攻擊洋人的百姓都是在清政府的暗示或鼓動下所為。也就是說,洋人真正怕的是中國百姓的愚昧無知。
洋人雖是侵略者,但洋人與中國百姓也能和睦相處。比如在英法聯軍占領廣州時,洋人的巡邏隊在廣州大街小巷穿行時,廣州市民大都是笑臉相迎的。聯軍當時的精神就是“不與廣州人為敵”,也就是不針對平民百姓。不僅如此,英法聯軍到來后,還史無前例地開始救濟城中的乞丐等窮苦人。
相反,在清政府的鼓動下,甚至是公開懸賞下,清軍士兵大肆捕殺洋人士兵,因為一個蠻夷的腦袋就有100兩賞金。當時,在廣州、香港等地的英法聯軍,很多將領、士兵的頭顱被割掉。
“百姓怕官,官怕朝廷,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不只是一句民謠,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更是對近代中國的巨大諷刺。
(摘自“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