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壽縣的虞丞鄉,有一處文物古跡,是南宋時期一位抗金名相虞允文的墓地。2009年2月,這處古跡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生長在墓地墳頭的一棵大樹,居然在大晴天自動落下水滴,這個現象被當地人廣為傳播,一時間引得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觀看。
傳奇名相之墓 本就謎團重重
南宋丞相虞允文的墓地,是仁壽縣最出名的地方。墓地就在當地的玉屏山,山勢成圈椅形狀,墓堆就位于山勢正中。墓地里生長著各種樹木上千棵,是一處幽雅靜秀之地。
李正南老人從20歲就和丈夫宋克成居住在墓地旁邊,宋克成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丞相墓地的守墓人。大樹會下雨的事情,李正南曾親身體驗,也是她發現并報告的。而在老兩口的口中,這個墓地和它的主人,本身就頗具傳奇。
虞允文,生于公元1110年,字彬甫,仁壽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在采石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水陸大戰。當年,金國皇帝完顏亮親率60萬大軍,兵分四路,直指江南。而同時,11月初,文臣虞允文以中書舍人身份代朝廷慰問采石駐軍。
但當虞允文趕到時,只見逃過江的將士三五成群地散坐路邊,士氣十分低落。隨即虞允文開始整頓隊伍,于長江南岸山間布陣,但水軍雖有戰船卻不敢出擊,虞允文立即命令當地民兵登船,共同準備抗擊金兵。
金帝完顏亮親自指揮金軍渡江,先頭部隊很快登陸。在虞允文的激勵下,宋軍拼死作戰。金軍敗退,登船北逃,又被南宋民船攻擊。此戰,共殺死金兵4000多人,俘虜500多人。次日,虞允文又派水軍出擊北岸的楊林渡口,大敗金國水軍并燒毀金軍渡江用的船只。完顏亮被迫率軍轉向淮東,企圖從瓜洲南渡。虞允文識破金軍意圖,遂率軍星夜馳援鎮江。這時恰逢金國內亂,完顏亮已知完顏雍在東京(今遼寧遼陽)稱帝,于是強令部將三日內渡江。眾將知渡江必敗,部分兵將鬧起兵變,闖入御營將完顏亮殺死,之后金軍北撤。
宋克成說,據后世史書記載,虞允文在1174年病死成都,但民間卻有另一個傳說,虞丞相是因小人進讒言而被皇帝斬首的。事后,皇帝發現錯了,心生愧疚,遂命人鑄造了一個金首,配合虞丞相的身體下葬。金首的傳說使得一些盜墓賊打起了主意,而宋家作為守墓人,世代都守護著虞丞相的墓。但宋家與虞丞相到底是什么關系?宋克成沒聽到祖輩們談過此事,《仁壽縣志》也無記載,就這么一代代執著地守下來了。就在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的墓地上,居然出現了大樹下雨的怪事,不由得讓人萬分驚奇。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古墓怪樹突然下雨 充滿神秘色彩
這棵樹原本并不會下雨的,但是在2009年2月中旬,這棵大樹突然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從樹下經過,樹上居然落下了毛毛細雨,這些雨滴甚至能把衣服淋濕。可是看看天上,并沒有下雨,難道是這棵大樹在下雨嗎?
站在樹下,人們能感到水滴落在身上,并且只要大聲說話或鼓掌,大樹落下的水滴就更多。當地的村民說,他們也覺得很奇怪,這個丞相墓在這830多年了,一直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大家覺得很神秘。更奇怪的是,這棵大樹正好生長在墓地的墳頭上,這樣的位置巧合,為大樹下雨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很多人因此認為,這是因為這里具有某種靈氣,是神仙顯靈的表現,才讓大樹下起了小雨。這樣的說法不脛而走,很多人專程趕來,為的就是沾沾靈氣。
說大樹下雨是神仙顯靈,顯然是毫無根據的,但這事情還真是有點奇怪,那么,自然界究竟有沒有會下雨的大樹呢?據記載,在南美洲等一些熱帶地區,有一種所謂的“雨樹”,樹高約20多米,樹冠呈平頂狀傘形,擴張面積最大可達30米。這種樹之所以會下雨,就在于其奇特的樹葉,長約40厘米的“雨樹”樹葉呈碗狀,落到葉面上的液體都會被聚集起來,晚上葉面會卷起來,將聚集到的液體包裹其中,白天氣溫高時葉面會慢慢舒展開,聚滿的液體就會溢出葉面,形成一種所謂的“下雨”現象。
在海口市龍華區龍橋鎮龍鴻村,也曾有一棵樹會下陣陣“細雨”。這棵樹高約15米,當地村民說樹齡約有40年了。當時,這棵樹樹冠上的葉子不多,枝頭上掛滿一個個翠綠的玉米顆粒大的果實,樹上還附著許多拇指般大的蟬,“下雨”的方位在樹冠,而不是樹枝。
2004年5月12日,海南師范學院生物系的鐘義教授等六名植物專家對“下雨樹”進行了調查研究。根據“下雨樹”的果實、樹葉、花萼等一些表面特征,專家確定該樹屬紫草科的厚殼樹。對樹種進行研究的同時,有專家還爬到離樹冠最近的屋頂上,架起單筒望遠鏡,對樹冠進行定點觀察。
晚上約7時30分左右,當天空慢慢暗下來時,樹冠上空開始有大量的蟬聚集。天越來越暗,蟬也越來越多,初步估計在這棵樹上聚集了起碼上千只蟬。利用手電筒及望遠鏡的輔助,人們清楚地看到了“雨水”的形成過程:棲息在樹上的蟬的尾部分泌出一大顆液狀物體,然后從蟬的尾部呈拋物線狀噴射滴落,就形成了類似霧狀的水滴。據專家們介紹,傍晚蟬類棲息在樹上時都會分泌出液體,由于在這棵樹上聚集的蟬類數量龐大,分泌物多,同時,蟬刺吸植物時造成表皮破損溢出樹汁也多,所以樹下出現了“晴天下雨”的現象。
大樹“下雨”和昆蟲有什么關系
仁壽縣氣象局和林業局的人來看過這棵樹,他們試圖為這件稀奇的事找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氣象局的同志推測,這個現象有可能是因為這里地形特殊的原因,氣流在大樹上空形成積雨云,才會造成下雨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就叫作局地小氣候。大樹下雨到底是不是局部小氣候造成的呢?目睹下雨的當事人說,這種雨與人們想象中的下雨有完全本質的區別,當時在樹下大聲說話或鼓掌,樹上確實能落下一些水滴,但絕不是綿綿不斷的毛毛雨,也不是真正的天氣變化現象。
正當記者在現場尋找線索的時候,李正南老人又發現了另一棵會下雨的樹。這棵樹位于李正南家后面的山坡上,距離墳頭那棵會下雨的樹有大約一百米的距離,并且也是一棵棉絲樹。
有的樹在滴水,而有的樹沒有,并且滴水的兩棵樹,還相隔一定的距離,這些疑點推翻了局地小氣候的解釋。
就在大家重新陷入迷茫的時候,隨同記者一同前去的北京林業大學任利利博士有了一個重要的發現。經過仔細檢查,任利利在樹上發現了刺吸式口器昆蟲取食的痕跡。大樹下雨,跟樹葉上的蟲子痕跡,有沒有什么關系呢?任利利介紹,像蚜蟲一類的昆蟲,身體上都有一些線管或附管,能分泌一些排泄物。那么,蚜蟲會不會就是大樹下雨的真正原因?
任利利說,起初懷疑是蚜蟲,因為這種蟲子在北京有過分泌蜜露像下雨的情況發生,但是現在看來,蚜蟲可能性比較小。因為如果樹上有蚜蟲,那么這棵樹必須有大量新鮮的樹葉,提供給蚜蟲們取食,可是現在,這棵樹的葉子全都掉光了,新的樹葉還沒發出來,所以這棵樹上不可能有蚜蟲。那么,在大樹上生活的會是什么蟲子呢?
為了弄個明白,林業部門決定從這棵高達30多米的棉絲樹上取下一根樹枝,結果,人們驚異地發現,干枯的枝條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不知名昆蟲,看來,這棵樹的蟲口密度很大,在現場的博士也沒見過這種蟲子,它只有米粒大小,而且還會跳躍。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昆蟲呢?神奇的大樹下雨現象跟它們有沒有關系?
雨滴的真面目居然會是它
記者一行把現場采集的樣本帶到北京,找到北京林業大學的駱有慶教授。看過記者帶去的蟲子,駱教授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名叫樸巢沫蟬的昆蟲。
這種小蟲子,和我們常見的知了是一個家族的昆蟲,但是個頭卻比知了小了很多,只有一個米粒大小。它們依靠取食植物的汁液而生存,并且會迅速地將體內不需要的水分和糖分排出體外。因為排出的是液狀物質糖分比較多,就給它取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叫作蜜露,實際上都是通過消化道肛門排出來的一些多余的代謝物質。
原來,所謂神奇的大樹下雨現象竟然是小小蟲子在作怪,它們生活在虞丞相墓的大樹上,靠吸食樹的汁液生存,吃飽了以后,它們把身體不需要的糖分和水分排泄出來,成了我們看到的“雨”。這就是仁壽縣虞丞相墓的大樹會下雨的真正原因。
據專家介紹,這種樸巢沫蟬,對林木的危害有限,這棵棉絲樹上發生的蟲害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沒有太大影響,不需要對它采取什么殺滅措施。仁壽縣的虞丞相墓仍然是人們緬懷古人、觀光游玩的一個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