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榮

他在世間行走,有時候是有肉身的,有時候沒有。有肉身時,他顯化人間,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隨緣分事王事候,救國輔政,教化人民;沒有肉身時,他是神,是仙,是靈,到處神游巡視,是上天派下來專門掌管生死大權,訪善惡之人并懲惡揚善。后來因為他多世是文儒,勤讀天下之書,就命他為文官,掌管讀書人文運昌興之事。所以,天下凡有讀書人,便有他的香火,他也因此成為享受百姓祭祀最多的神祇之一。
他便是梓潼帝君,也就是文昌帝君。
傳說,天地混沌初分的時候,梓潼(文昌)帝君就已存在,吸收辰宮雙女星的精氣,運五行火德之情,修成道果。然后他就開始穿行于人間,來來回回地顯化,他的顯化事跡被記載在《梓潼帝君化書》這本書里,一共有九十七個范例。《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后人為紀念張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后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于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并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張亞子也成為文昌帝君在人間的一次最著名的顯化。
我對神道傳說本不感興趣,文昌帝君顯化的事跡,大多也是勸為善講因果報應之事的。但有幾件事卻讓我印象很深。比如他自剔骨肉和羹救母,讓上天延母壽一紀12年。還有一次是他為父母墳免遭水浸,日夜誦《大洞仙經》,憑仙經與元始天尊金像之力,苦苦守墳三年等,這都是他流傳很廣的孝舉。我尤其對他有記載的兩次婚娶感興趣。娶妻生子也是列入孝道的,既為人子,他便得行人倫,得娶妻生子,盡管他也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什么。說到底,他是一個入人道講人倫、入神道講神倫的天地間真君子,這也是文昌帝君讓我特別感佩的一點。
他第一次娶的是幽婚之妻。說他夢中見到一高大墳墓,一個過世的漂亮女子向他表衷情,說因為生前傾慕他卻沒能嫁他,她在夫家抑郁而亡。一月后他又做同一個夢,醒來與友人去訪,果真與夢中情形一樣,只見墓穴中走出妙齡美女,呼他“郎君”。他的朋友恰好是該女子家族的親戚,就去告訴了這位女子的父母,讓他父母將女兒接回了家。道中人也愛美眉,更何況是生死相思,最后他與女子成了這段姻緣,婚后還生了個兒子名叫淵石。淵石七八歲時,那女子說:“我們的兒子長得和相公一樣俊美高雅,并懂得禮數,請你好好地待他,我和相公這一世的緣分已經盡了。”說完就再一次去世了。
這劇情與湯顯祖的《牡丹亭》有得一拼。《牡丹亭》寫的是南宋光宗時南雄太守杜寶的女兒麗娘游園歸來,感夢而亡,后又還陽與所愛之人喜結連理之事。原來,文昌帝君的這次幽婚與《牡丹亭》出自同一個“杜太守事”的傳說,這“杜太守事”實際就是現在還被保留在《重刻增補燕居筆記》里的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記》。因為湯顯祖是明人,文昌帝君的傳《梓潼帝君化書》約成書于元代。但同樣化于一個故事,有一點卻明顯不同,文昌帝君抱定“幽婚姻者,戒茍合也”,在夢里,文昌帝君也恪守男女之道,抽掉了靈與靈結合這個細節。而湯顯祖大師卻讓男女主人公在夢里就成了好事。兩相比較,前者是道義,后者是浪漫,神與凡人涇渭立現。
還有一次就是前面提到的唐僖宗乾符年間,那時候災荒連年,河南尤為嚴重,百姓無以為生,被迫揭竿而起。文昌帝君那時在靈界,他的職責是守護天下平安。按道家說法,皇帝本是天上下凡的星宿,這星宿應該比仍在人間邊行走邊修行的神靈大吧,而梓潼帝君最后成為文昌帝君也是皇帝封了百姓信了才功德圓滿的。所以,文昌帝君得幫唐僖宗維護政權,助他打敗起義的百姓。在逃難途中,僖宗一感動就對他說:“我有一個女兒,叫興唐公主,是我所有女兒里最端莊聰慧的,我把她送給你做妻子侍奉你,怎么樣?”文昌帝君說:“臣在陰間,怎么敢接受呢?”僖宗不讓他推辭,對他又封王又拜祭又贈劍。后來僖宗回到了長安,興唐公主也死了,文昌帝君便應帝命迎娶了最端莊賢惠公主的魂。
如果說文昌帝君第一次幽婚是女子還陽,人與人相配,而這一次是女子死后,她的魂魄與在陰間的文昌帝婚配。人與人交,靈與靈合,陰陽不兼容,這實在是很有意思也很道教的行事原則。
另外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道教中,不少神祇總是在成長著的,文昌帝君在混沌初期吸收天地精華修成道果后,在人間不停地轉世,救贖眾生又不斷地完成自我修習,到后來才終于成長為地位很高的文昌神,全面負責人間的學習和考試,可謂千山萬水千錘百煉。各地的文昌閣或文昌樓等,也成為祭祀文昌帝君的專屬建筑,為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
文昌閣或樓多建在市井中心地帶或地勢較高處,一般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筑,攢尖頂,二三層居多,每層皆有檐面,四六八角不一。一層多為磚墻,開窗設大門,二層以上為木墻或木柵欄,可憑欄遠眺。有些文風很盛的鄉里也建文昌閣或文昌樓。上饒市廣豐區東陽鄉龍溪村有個古建筑群,里面就有一個保存非常好的文昌閣。該閣建于清同治七年,高12.3米,占地面積 475平方米。屋頂為三重檐歇山頂,高聳莊重,古典軒昂。閣內置木板樓梯以供登臨,倚窗遠眺,東望江郎山群峰如畫,西眺雨石巖諸景似錦,南仰松峰山卓拔云霄,北瞰潭水冽澄波碧翠,可謂盡得四面風光。它的第一層就祀奉著梓潼帝君像。
聽當地人介紹,庭中曾有兩棵桂花樹,因為四周有房遮擋,便一個勁兒往上尋求陽光,幾乎長到頂樓。每當桂花飄香時節,十里八鄉的文人雅士總要集會登樓折桂,討個吉彩。日常的場景是,學子在堂前誦讀經書,才子在樓上吟詩作畫,屋檐上風鈴不時配以鈴鐺脆響,好一幅清明文運昌盛圖。而梓潼帝君一直就在邊上靜靜守護著,作為回報,鄉民們一直祭以虔敬的香火。可以肯定地說,這一片古建筑群之所以能夠完好地保存至今,成為令人嘆為觀止的景點,因果全在于:在文昌帝君守護下,這個鄉民風淳樸,讀書風氣濃厚,鄉民們知書識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