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婷
摘 要:重慶市是科技部最新批準的國家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政府出臺多項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但在其規?;彤a業化發展中面臨著一系列難題:新能源汽車企業定價不合理、市場頻發“騙補”事件、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未建立起完善的自主開發創新體系、研發投入及分配不足等等。文章將從宏觀角度對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有利于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發展的新舉措,同時從重慶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總結出有利于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適用性規則,推動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研究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的戰略型新興產業之一,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為加快推進汽車產業結構升級,2012年政府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規劃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對于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了產業化起步階段的任務,基本建立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在全國范圍內示范作用影響巨大。進入“十三五”建設期,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成本過高、基礎配套設施尚未完善、核心技術受限、政策漏洞等問題,我們仍肩負重任,在“十三五”期間不斷改良技術、改善現狀,推動市場發展,實現汽車產業的成功轉化。
1 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支持政策
1.1 財政補貼
2015年重慶市出臺《重慶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市級財政補貼實施細則(暫行)》。每輛新能源汽車獲得16萬元的補貼,共計1000輛,其他新能源汽車按照國家補貼標準1∶1給予補貼,共計2000輛。由于地方政府的補貼力度較大,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采取非法手段獲取大量補貼,市面一度出現“騙補現象”。以重慶力帆為例,其申報2015年度新能源補貼中,有1353輛車電池芯數量小于公告數量,1328輛電池單體生產企業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不一致。2017年2月工信部在官網上公布了因騙補而對7家車企的行政處罰書,7家車企因騙補上“黑榜”,其中重慶有2家。
1.2 個人購車優惠
就個人而言,凡購買屬于我市新能源汽車優惠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不僅能享受國家的免征車輛購置稅的優惠,而且能優先獲得貨車通行證,相關部門將依據載貨汽車限行管理規定,對應用在物流運輸等行業的新能源車輛優先核發相應貨車通行證。這項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吸引從事快遞運輸及郵政的相關人員前來購買新能源汽車。
1.3 企業購車優惠
對企業而言,我市符合相關要求的企業均可享受兩大優惠政策——減免增值稅和減征企業所得稅。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和生產關鍵零部件的企業提供技術轉讓、開發、咨詢及相關服務的,免征增值稅;經認定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2 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
據重慶統計局統計,截止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在全市范圍內的應用總量達到3025輛,包括客車1208輛、物流車1063輛、乘用車754輛。其中,公交車的“快速充電,定線運輸”模式成為重慶首創,并被推廣應用到全國近20余座城市,新能源公交車銷量占全國1/3,位居榜首。2016年6月,兩江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重慶)有限公司與青島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攜手成立重慶兩江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重慶地區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現在,重慶兩江新區已經達到了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平臺的基本目標,主要由純電動、混合動力以及燃料電池三大部分構成,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車技術標準體系框架并且擁有了評價和測試新能源汽車的能力。這對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盡管如此,即便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邁進了一個新的階段,但結合新能源汽車市場與消費者的未來供需,要實現規?;彤a業化的發展,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還將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1 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發展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需要建立大量的公共基礎設施,截至2016年12月底,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完成充電終端項目立項269個,充電終端共4088個,其中已經建成終端1336個。在投用的充電終端中,都使用了特來電首創的電動汽車群智能充電系統。該系統具有“無樁充電、無電插頭、群管群控、模塊結構、主動防護、柔性充電”等特點,放在世界充電技術中,也處于領先水平。
2.2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尚不成熟
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尚未形成,核心零部件還需要大量進口,因此,新圍繞新能源概念的相關產業鏈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重慶市依托強大的傳統汽車產能,具備較強的生產能力,但還存在產品整體檔次偏低、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不強的問題。
2.3 研發投入全國領先,但國際水平落后
重慶市新能源汽車企業研發投入水平盡管在全國領先,但相比國外,還有較大差距。以動力電池為例,中、日、韓三國的供應量在全球占90%以上。但我國的動力電池供應量僅僅占三國總量的20%不到,問題根源在于產業分散,研發投入不夠集中。
3 促進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制定和完善產業發展政策,創造良好投融資環境
立足于《國家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發揮重慶市汽車工業城市的優勢,制定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借助政策優勢拉攏各類汽車企業和投資商進駐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生產、銷售等環節。
3.2 迅速建立行業標準和技術戰略平臺
政府應成立專門負責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相關部門,不斷推進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標準的制定以及改進工作,重點保護以研發技術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并且需要在整車制造和零件制造方面制定嚴格標準,成立專項組根據此標進行檢驗,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3.3 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成立專業化的汽車工業設計產業園,對本市獨立自主研發的零部件企業投入高度重視,并采取相關措施鼓勵企業盡量采購本地汽車的零部件產品,以便促進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4 培育和改善重慶市本土新能源汽車消費環境和商業模式
調查收費不合理現象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取消不必要的購買審批手續,簡化購買流程;聯合財政局出臺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吸引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規范整車和零部件銷售市場秩序,打擊為牟取非法收益而造成的騙補現象,最大限度地保護新能源汽車產品和知識產權。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布局的新形勢下,政府有關部門需要通過合理引導,實現產業質與量的相對平衡,在推進傳統汽車持續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效推進全市汽車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參考文獻
[1]向丹.重慶市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6(13):119-120+135.
[2]陳建華,張建強.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對策[J].技術與市場,2010(12):60-61.
[3]羅少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復旦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