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聰聰+朱裕振+呂寶平



摘要:指出了廢棄鐵礦區存在不明采空區,可對鄰近居民區造成較大威脅,采用高密度電阻率法對居民區及重要設施附近等重點地區進行了地球物理探測,查清了地下采空區的空間分布、幾何形態、邊界位置等特征,為采空區的綜合治理提供地球物理依據。
關鍵詞:高密度電阻率法; 采空區勘查; 廢棄鐵礦區
1 引言
廢棄鐵礦區位于文登市宋村鎮姜家莊村北,鐵礦開采歷史較為久遠,缺乏系統的采礦資料,且礦區內存在亂采亂挖現象,采空區的分布情況不明。因此,為得到科學合理的采空區治理施工圖,擬采用高密度電法對采空區進行勘查。
電阻率法主要以巖石的電性差異為基礎,通過測量和分析地下電場分布變化規律來研究礦區地質問題。更準確地說,主要利用采空區與圍巖的電性差異來研究采空區的形態及分布。
2 測網布設
測區比例尺為1∶4000,共布置了9條測線,點距均為5 m。其中L4、6、8、10線垂直于礦脈方向,方位為130°;受村莊建筑及露天采坑的地形限制,L1、2、3、5、7線主要沿村內小路及采坑外圍布設。測網具體布置如圖1所示。
3 物探成果推斷解釋
3.1 縱剖面解釋
3.1.1 2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2:本剖面布置于姜家莊內水泥路旁,走向近南北,點距5 m,全長為300 m。電阻率大致均勻分布,電性層位清晰,有一定規律。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100~3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在100號點以后,地下電阻率相對較低,其中
在100~120號點和150~220號點之間埋深10~40 m范圍內存在兩個明顯的低阻體異常區,電阻率小于100 Ω·m,傾向南東,厚約5 m,結合該區地質條件,推斷為采空區充水或含水裂隙帶所致(圖2)。
3.1.2 4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4:本剖面布置于姜家莊北土路及水泥路旁,露天采坑南側,走向130°,點距5 m,全長為300 m。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100~3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在100號點附近橫向變化梯度較大,地層傾向南東,結合地質條件推斷在該接觸帶為鐵礦脈的反應;另在110~140號點、170~200號點和250~270號點之間埋深10~30m范圍內存在三個明顯的低阻體異常區,電阻率小于100 Ω·m,寬約20~30 m,厚約5 m,結合該區地質條件,推斷為采空區充水或含水裂隙帶所致(圖3)。
3.1.3 6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6:本剖面布置于姜家莊北露天采坑北側,走向130°,點距5 m,全長為300 m,廢棄礦井即位于該剖面160號點處。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300~6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在100號點附近橫向變化梯度較大,地層傾向南東,傾角約70°,結合地質條件推斷為鐵礦脈的反應;在135~165號點埋深20~30 m范圍內存在一個明顯的低阻異常區,電阻率小于200 Ω·m,寬約30 m,厚約3 m,地表在160號點處有一廢棄礦井,推斷為巷道充水所致;在200~230號點埋深10~40 m范圍內存在一個明顯的低阻體異常區,電阻率小于200 Ω·m,寬約20~30 m,厚約4 m,結合該區地質條件,推斷為采空區充水或含水裂隙帶所致(圖4)。
3.1.4 8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8:本剖面布置于姜家莊北露天采坑以北,走向130°,點距5 m,全長為300 m。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300~6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在220號點附近橫向變化梯度較大,地層傾向南東,傾角約60°,結合地質條件推斷為鐵礦脈的反應(圖5)。
3.1.5 10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10:本剖面布置于姜家莊北露天采坑以北,走向130°,點距5 m,全長為300 m。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300~6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西大東小,地層傾向南東,未發現有明顯的采空區或含水裂隙帶反應(圖6)。
3.2 橫剖面解釋
3.2.1 1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1:本剖面于姜家莊內沿胡同布置,走向近東西,點距5 m,全長為150 m。裝置為AMN三極裝置,無窮遠極B垂直于測線方向,垂距850 m。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60~1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在50~60號點和100~120號點之間埋深10~20 m范圍內存在兩個明顯的低阻體異常區,電阻率小于50 Ω·m,寬約20 m,厚約5 m,結合該區地質條件,推斷為采空區充水或含水裂隙帶所致(圖7)。
3.2.2 3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3:本剖面于姜家莊內沿胡同布置,走向近東西,東端緊鄰露天采坑,點距5 m,全長為150 m。裝置為AMN三極裝置,無窮遠極B垂直于測線方向,垂距800m。
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60~1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在80~100號點和115~140號點之間埋深10~20 m范圍內存在兩個明顯的低阻體異常區,電阻率小于40 Ω·m,寬約20 m,厚約3 m,結合該區地質條件及調查走訪,推斷為采空區充水或含水裂隙帶所致(圖8)。
3.2.3 5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5:本剖面布置于姜家莊北,走向近東西,東端緊鄰露天采坑,點距5 m,全長為150 m。裝置為AMN三極裝置,無窮遠極B垂直于測線方向,垂距750 m。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在60~1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西小東大,未發現有明顯的采空區或含水裂隙帶反應(圖9)。
3.2.4 7號測線剖面解釋
剖面7:本剖面布置于姜家莊北,露天采坑西側,走向近東西,點距5 m,全長為300 m。阻值變化范圍較大,表層覆蓋層碎石、角礫土和下伏強風化基巖電阻率小于600 Ω·m,為巖土體松散所致。電阻率在橫向上表現為西小東大,未發現有明顯的采空區或含水裂隙帶反應(圖10)。
3.3 綜合層析成像解釋
由綜合成果圖(圖11)分析可知:測區北西端有一北東向的高低阻接觸帶,結合地質條件推斷為鐵礦脈的反應,該礦脈傾向南南東。另外,測區由北向南電阻率值逐漸降低,反應了該區原鐵礦的開采方向主要自廢井向南開采,與礦脈傾向一致。
綜合分析各測線的高密度電法測量成果,結合區內地質條件及調查走訪情況,推測了兩種可能,一是裂隙及破碎帶含水;二是采空區充水形成的低阻反應。
根據平面及空間分布特征,共劃分了I、Ⅱ區2個低阻異常區,經推算,總面積11420 m2,體積約為42835 m3,其中I區面積約為8575 m2,平均厚度4 m,體積約為34300 m3,埋深20~40 m,傾向南東;Ⅱ區面積約為2845 m2,平均厚度3 m,體積約為8535 m3,埋深15~30 m,傾向南。
4 采空區鉆探驗證
根據收集資料、走訪調查情況,并結合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共布置了3個鉆孔對工程物探工作進行了驗證,鉆孔位置見圖12,驗證情況詳見表1。
5 結論
根據走訪調查情況結合物探結果及鉆探驗證結果,采空區主要分布在露天采坑坑底,自廢棄礦井向南分布,未延伸至露天采坑南側道路,空區分布不連續,規模較小,危險性較小。其中巷道大致為東西走向,埋深35 m,長約30 m,寬2~3 m,高3 m;礦房分布在巷道以南,長5~6 m,寬3~4 m,高4~5 m,約4000 m3。
參考文獻:
[1]鐘 韜. 超高密度電法在探測采空區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8.
[2]吳成平,胡祥云. 采空區的物探勘查方法[J].地質找礦論叢,2007(1).
[3]傅良魁. 電法勘探教程[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87:50~126.
[4]郭秀軍. 用高密度電阻率法進行空洞探測的幾個問題[J]. 物探與化探,2001,25(4).
[5]郭建強.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M].北京: 地質出版社,2003.
[6]劉曉東,張虎生,朱偉忠. 高密度電法在工程物探中的應用[J].工程勘察,2001.
[7]強見科,阮百堯. 不同電阻率測深方法對旁側不均勻體的反映[J]. 物探與化探, 2003,27(5).
[8]毛榮方,廖才科,廖云和,等.垂直接地極不同間距對接地電阻影響的試驗研究[J].綠色科技,2012(6).
[9]張家洋. 新鄉地區斷巖和宕口采空區的生態恢復技術探討[J].綠色科技,2016(8).
[10]章 林,孫國權,李同鵬,等. 地下礦山采空區探測及綜合治理研究與應用[J].金屬礦山,2013(11).
[11]趙國彥. 金屬礦隱覆采空區探測及其穩定性預測理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Application of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in Goaf Investigation
— Taking One Abandoned Iron Mine in Wendeng City as an Example
Wei Congcong1 , Zhu Yuzhen2 , Lv Baoping3
(1. Yantai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2.Shandong Institute of Coal Geology Planning and Exploration, Taian,Shandong 271000,China;
3. Shandong Monitoring Center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Abstract: Unclear mining cavities in abandoned iron mine will pose a great threat to the nearby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employed the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to detect and monitor the key areas including residential area and key facilities, and checked out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mined-out areas such as space distribution,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boundary location and so on.we hoped to provide a physical ba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n the goaf.
Key words: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goaf investigation;abandoned iron mine